編者按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近年來,泉州各縣(市、區)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用“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泉州晚報和市資源規劃局聯合開設“鄉鎮(街道)書記談耕保”專欄,即日起陸續展示各縣(市、區)鄉鎮(街道)主要負責同志對于抓好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工作的思路、經驗和體會。
南安市碼頭鎮 落實“藏糧于地”戰略 建設高標準農田1.23萬畝
南安市碼頭鎮黨委書記黃朝陽說,碼頭鎮作為一個農業大鎮,始終在如何“守好田”“整好田”“種好田”上下功夫,以繪好稻浪滾滾、盈車嘉穗的“金色豐收圖”展現耕地保護不變的堅守與責任。
鐵拳出擊“守好田”,保障耕地總量。碼頭鎮運用耕地保護國土空間規劃成果,建立健全“全覆蓋巡查、常態化監管”長效機制,聯動采取“分組輪班+人‘機’共巡”的方式開展“長牙齒”的耕地巡查處置,有效遏制耕地“非農化”、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2023年整改省部衛片62宗,總面積53.24畝,整改完成率100%。今年以來,整改完成各類圖斑37宗,完成率90.2%。2023年完成耕地恢復面積461畝,完成耕地恢復總面積居南安市首位。
優化布局“整好田”,保障耕地質量。全鎮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1.23萬畝,宮占村高洋片區131畝低產田通過改造實現了可規模種植及全程機械化操作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成本和產量“一降一升”。同時,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累計修繕農田灌溉渠及排水設施284千米,加固水庫、山圍塘20座,修建機耕道路112千米,總投資超8000萬元。
科技賦能“種好田”,保障耕地產量。碼頭鎮省級示范場忠勤家庭農場流轉承包土地,全年采用機械化種植水稻239畝,年產量達239.8噸。全鎮農機服務隊全年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近8000畝,工廠化育秧服務面積高達5000畝,將“種、收、管、運”等成本降低近30%。今年全鎮已完成早稻種植面積約9100畝,花生、甘薯、玉米等農作物種植面積約600畝。積極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在大田中安裝太陽能風吸式殺蟲燈300盞,惠及約7000畝稻田。
永春縣呈祥鄉 建立“人田對應” 護航4013畝耕地
永春縣呈祥鄉黨委書記蔡鋆澤說,近年來,永春縣呈祥鄉多措并舉處理好農業結構與耕地保護關系,確保“農田姓農”“良田種糧”,為“中國飯碗”貢獻優質的“呈祥糧”。
強化責任落實,以更嚴執法“管田”。推行“自然資源所+‘兩違’辦+派出所”多部門聯合執法模式,推動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執法鏈條,有效筑牢糧食安全“耕基”。
健全管護機制,以更大力度“治田”。全鄉以村組為基本單元,建立“人田對應”關系,將4013畝耕地保護目標落實到具體圖斑和地塊,嚴格抓好耕地上圖入庫、落地到戶等各個環節,確保每一塊耕地有人看、有人管、有人護;高位推進珩坂水庫項目建設,落實項目長效管理,補劃永久基本農田面積59.6畝;實行“日報告、周調度、月變更”工作機制,加快推進耕地恢復整治工作,以119%比例超額完成耕地恢復任務。
盤活低效用地,以更高標準“增田”。一方面,將偏遠利用率低的、集中連片的農田統一流轉到村集體、合作社、農墾公司等發展特色種植產業,高標準農田建設突破4000畝;另一方面,優先為農田建設和農業項目提供政策傾斜支持,鼓勵呈祥有機公社、元春生態果蔬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高山農業特色種植,有效流轉土地1800多畝,覆蓋2個村。
此外,呈祥有機公社盤活1000多畝撂荒土地,采取輪作模式全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打響了“雪山呈祥菜”“高大廚”農特產品品牌,同步帶動呈祥村發展現代高山農業。
德化縣龍門灘鎮 實行四級責任體系 寫好耕保“大文章”
德化縣龍門灘鎮黨委書記鄭智強說,德化縣龍門灘鎮地處德化縣東南部,耕地面積1.02萬畝。近年來多措并舉守好每塊田,穩住百姓“糧袋子”,全力以赴寫好耕地保護“大文章”。
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實行“掛村領導+駐村干部+村干部+網格長”的四級責任體系,形成“黨政同責、上下聯動、群眾覆蓋”的耕地保護格局。今年以來,已拆除違法占用耕地建筑物7起,面積9.51畝,其中耕地2.3畝。
堅持項目引領,喚醒“沉睡田”。龍門灘鎮以國家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實施為契機,積極探索“多田套合”“多田提效”耕地整治模式,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集約節約利用。通過農田流轉集聚土地,推動農業用地集中連片,今年以來全鎮已復耕撂荒地272畝。同時擬投資500萬元對碧坑、霞碧、大溪、村兜、石室等5個村約2000畝農田進行連片整治,不斷擴大高標準農田面積。
突出因地制宜,種好“飯碗田”。龍門灘鎮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建立家庭農場聯盟,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推動規模化種植,實現效率提升和農民增收。2023年完成糧食作物種植9644畝,糧食總產量4200余噸;引導和鼓勵種植大戶、種植專業合作社利用已流轉的低效用地,在兩稻間隙輪種蔬菜,擴建或新建常年蔬菜種植基地,2023年蔬菜產量達4948噸,同比增長4.3%。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