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過后,學生們重返校園投入學習生活,部分學生不知為何一直難以進入學習狀態。記者從泉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了解到,自9月開學以來,醫院學習困難門診出現了就診小高峰,每周接診量達300多人次。患者多因出現焦慮、自卑、多動、身體異常等表現而無法正常學習,引發家長擔憂。
開學一個多月,學習困難門診出現就診小高峰。
A
調查
學習困難門診就診小高峰 孩子在家和學校判若兩人
記者在學習困難門診診室外看到不少家長陪同孩子候診。“開學后就陸續有家長帶孩子來看診。”兒童保健科主治醫師、兒科學碩士黃惠玲介紹,國慶前學習困難門診每周平均接診300多人次,年齡多集中在6歲至12歲的少年兒童,高峰期時一天可接診70多人次。
“家長帶孩子來就診,大多反映的是孩子存在學習困難的問題,比如上課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等。”黃惠玲介紹,在與患兒交流中發現,他們的“厭學”表現各不相同。有的學習積極性差,害怕學習甚至不愿去學校;有的長時間情緒低落無法緩解,社交主動性下降,不愿意和家長、同齡孩子溝通;有的莫名出現反復頭暈、心悸、胸悶、腹痛、嘔吐等軀體癥狀……
“有個孩子在家開開心心的,一去學校就‘自閉’了,不愿意和老師同學交流。”黃惠玲說,不少患兒在家里和學校的表現判若兩人,家長一時難以察覺,直到老師發現問題,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門診檢查。
喉嚨痛兩個月只吃流食 8歲男童焦慮不愿上學
泉州8歲男孩兵兵上小學3年級,開學以來一直主訴“喉嚨腫痛”,難以吞咽硬物,導致進食障礙。家長以為孩子患有咽喉炎癥,就將主食及水果做成泥糊狀方便孩子吞咽,之后到醫院檢查未發現問題,但兵兵仍說自己吞不下東西,從糊狀食物過渡為稀糊狀,到后面只能喝米湯、果汁、牛奶。
兵兵還不愿去學校上學,總和父母說不舒服、沒力氣,即使去了學校,沒多久就讓老師打電話通知家長接他回家。在家里兵兵不主動學習、不做作業,多是躺著休息或找爺爺奶奶拿手機玩,一玩手機就精神抖擻。
經過情緒評估,兵兵被確診有輕度抑郁、輕度焦慮。醫生告知家長,孩子吞咽功能沒有問題,不用特殊照顧,可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家長要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多表揚和鼓勵兵兵,安排他和同學一起寫作業,保持社交,引導孩子開心上學。
B
實例
一天給媽媽打5通電話 住宿生情緒抑郁夜難眠
浩浩自小學起就是老師和父母眼中的“好學生”,從小在父母身邊沒離開過家。今年9月,浩浩成為一名初中生。因學校離家遠,他開始了寄宿生活。
從入學的軍訓起,浩浩就逐漸表現出焦慮、低落的情緒,每天一空閑下來他就給媽媽打電話,傾訴自己難以融入寄宿生活,上課注意力沒法集中,還經常表現出擔憂父母會發生意外離他而去,常在電話中哭泣。最多時一天給媽媽打過5通電話,表達自己“活著很累”的消極思想。在學校時,浩浩食欲很差,總是凌晨還難以入睡,入睡后會多次驚醒。
周末一回家,浩浩的情緒就好轉了,能正常完成作業。但一到返校時間,他就開始心神不寧。就診前一天,他因突然情緒崩潰做出沖動舉動,好在被舍友發現勸回。
經診斷,浩浩患有重度焦慮、中度抑郁,醫生建議他暫時改為走讀,讓學校給予孩子積極關注,安排他做班干部,和同學多溝通,也提醒家長漸漸培養孩子獨立性格。兩周后復診,浩浩心情明顯轉好,已融入班級,學習效率也提升了。
女童在校自卑不說話 智力發育落后未察覺
“醫生,我女兒在家有說有笑的,為什么去學校就不說話呢?”媽媽帶著6歲的小雅來到學習困難門診時一臉焦慮。
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小雅開學以來一直沉默寡言,她能正常和同學玩耍、分享物品,微笑以對,用手勢表達需求,就是不說話。回到家后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能和家長正常溝通,認真完成作業,情緒良好,這種反差讓小雅的媽媽百思不得其解。
經檢查,小雅的智力發育較同齡兒童落后,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較差。醫生分析,上小學后,老師要求相對嚴格,孩子害怕老師,擔心回答不對,同時對老師的部分提問不太理解,造成孩子不敢說話,表現自卑。小雅的媽媽這才恍然大悟,家里對孩子期望較高,覺得小雅只是學習慢,并不知道智力有問題,給孩子報幼小銜接班和興趣班,孩子學不會就批評,卻沒認識到根源所在。
小雅屬于輕度智力障礙,醫生建議可以繼續上學,但家長要放低期望值,帶小雅做康復訓練和心理治療,帶孩子多讀、多說、多寫,多和同齡孩子交流,多表揚、鼓勵孩子,以提高其自信心和社會適應能力。
C
分析
多留心愛發脾氣的孩子 有心理問題多會學習困難
“學習困難的孩子不一定都伴有心理問題,但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大多會出現學習困難。”黃惠玲指出,小學低年級學生表現出的情緒問題通常是愛哭鬧、厭學、注意力難集中,到小學高年級、小升初后,孩子通常會表現出對立違抗、焦慮抑郁,繼而出現學習積極性、社交能力下降,甚至出現軀體癥狀。
孩子如果長時間陷于焦慮、抑郁情緒里,通常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會萌生“讀書沒意思,活著沒意思”等想法,態度消極就不愿意主動學習,成績自然明顯下降,往往這時候才引起家長重視。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誘因不一樣。”黃惠玲稱,小學低年級孩子通常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假期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作息紊亂,突然去學校要按部就班就很難適應,出現排斥上學的情況。高年級的學生有的因家長期望值過高,不適應初高中生活,學習成績不如過去而產生異常情緒。“孩子如果學習不好,經常不開心,沒來由愛發脾氣,自卑又孤立,家長就要留心是否有心理問題。”
D
建議
學習障礙并不一定是“笨孩子” 家長少講道理多傾聽
“建議家長主動和孩子做朋友,平等溝通。”黃惠玲說,尤其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個性思想逐漸萌芽,切忌對他們講大道理,多傾聽孩子的想法。當家長和孩子關系是平等的朋友關系時,孩子在學校社交碰壁,或是學習遇到困難,回家就更愿意傾訴和表達負面情緒,心理不適也會及時化解。
孩子們可能是書寫、閱讀、數學等某一方面遇到學習障礙,但并不一定是“笨孩子”,如果家長、老師一味將其歸于學習態度等,可能造成抑郁、焦慮等情緒障礙,引發更多困擾。
“父母也要學會適當放手。”黃惠玲稱,孩子在學習之余,可以每天設立一個親子時間,一家人遠離電子產品,一起聊天、一起到戶外運動。家庭的共同成長很重要。在“雞娃”之外,如何幫助孩子積極面對人生的諸多挑戰,或許也是一門值得學習的功課。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