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收購寰球 劍指全產業鏈
本報記者 徐錫思 謝向明
2.54億元。這是一次發生在兩家知名企業之間的并購,香港上市公司安踏體育以55%比例,控股泉州寰球鞋服有限公司。
這起泉州企業間最大的并購,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各種不同版本,就在業界大范圍內流傳。2月25日,安踏體育發布2012年財務報告,披露了“收購寰球業務”:以55%的比例控股泉州寰球,100%控股全鋒(福建)鞋材有限公司、泉州東達輕工發展有限公司。
泉州最大并購案
【在這起總價2.54億元的企業股權收購中,安踏體育的現金凈流出約為1.51億元,其中約1.36億元已經支付完畢。】
安踏體育在2012年報的“綜合財務報表附注”第31項“收購附屬公司”中披露“收購寰球業務”,總代價為2.5406億元,日期為2012年7月1日。
泉州寰球的資產及負債情況,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揭開神秘的面紗。其中,有一個信息讓外界頗感意外,泉州寰球背有8535.6萬元貸款。此前,這家成名甚早的企業,給人的最大印象是“不差錢”。
泉州寰球被收購的資產中可以識別的資產凈值,約為3.907億元。最大的兩筆資產,第一筆是1.709億元,主要是物業、廠房及設備等泉州寰球的“家產”,其中樓宇價值為1.487億元,廠房及機器價值1950萬元,車輛、家私等資產合計估值約為270萬元;第二筆則是1.879億元,歸為被收購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對外界普遍關注的土地,安踏體育為此支付了6521萬元,由此獲得為期50年的土地使用權。此外,安踏體育還獲得約為5734萬元的存貨、1142萬元貿易款項等。
泉州寰球的負債壓力并不大。收購當日,泉州寰球還有約1618萬元款項,需向有生意往來的貿易商支付,同時背有8535.6萬元銀行貸款,以及119.4萬元的稅。
企業之間的并購,在泉州并不少見,但如此大手筆的,還是第一次。在這起堪稱“當中,安踏體育以2.54億元的收購價、幫助償還8535.6萬元貸款,同時獲得現金及現金等價物1.879億元,現金凈流出高達1.51億元。
向全產業鏈延伸
【在這起并購案當中,上演了經典的“后來居上”一幕,安踏體育收購了“行業前輩”泉州寰球,并欲借此實現向全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
記者了解到,在收購完成之后,相關變更手續就已經展開;但是,對這起并購案,任憑傳言滿天飛,當事雙方均守口如瓶,政府部門也嚴守秘密。安踏體育方面表示,收購的詳細信息,均以年報披露的為準;泉州寰球方面,對此婉拒采訪,也未提供相應材料。
根據公開資料,泉州寰球成立于1988年,目前擁有全鋒(福建)鞋材有限公司、泉州東袆達輕工發展有限公司(已被安踏體育100%控股)和泉州鴻展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三家配套企業,是一家集團型運動休閑鞋生產企業,一度是泉州外貿出口龍頭。
作為最先發展起來的企業之一,泉州寰球一度光環繞身。作為出口型企業,2005年獲得了“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出口免驗”等稱號,2007年獲得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產品暢銷世界30多個國家、地區和全國各地。對于這些無形資產,包括專利及商標,被收購中被估值67.1萬元。
相比之下,安踏體育的起步晚了一點。1994年在晉江成立,開創的“明星+廣告”模式風靡行業,闖出一條自主品牌之路;及至2007年在香港上市,實現了華麗的轉身。
這起收購,很多人稱之為“自主品牌與貼牌代工”的不同命運。據公告,安踏體育的“寰球業務”三家公司,都有明確的定位:泉州東袆達輕工發展有限公司及全鋒(福建)鞋材有限公司生產鞋底,泉州寰球鞋服有限公司生產及銷售體育用品。
進一步強化自產
【實際上,泉州寰球也曾試圖走品牌之路,但最終草草收場。控股曾經最大的供應商,對于安踏體育來說,只不過是強化自產能力的舉措之一。】
“寰球離安踏很近,寰球的產品品質也做得非常好,曾經是安踏最大的供應商之一。另外,兩家是世交,關系非常好。”安踏(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濤一再強調,收購泉州寰球,對于優化安踏體育的資產,增加快速補單的靈活性,提升產品質量,獲得供應鏈的執行效率,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泉州寰球以產品起家,口碑良好,并多次嘗試品牌之路。最大手筆的一次,是2005年簽約NBA球星克萊德·德雷克斯勒,冠以“滑翔機時代”推廣,并將英文Athletic譯為“亞禮得”作為品牌名稱;遺憾的是,在辦過幾場大型訂貨會后,2011年“滑翔機”悄然落地,至今也沒再飛起來。
這被視為并購導火索,“反正品牌也做不起來,不如干脆賣掉,還省心。”一位曾在泉州寰球任職的職業經理人告訴記者,圍繞燒錢做品牌,公司內部爭議非常大。
泉州寰球的生產能力沒有丟掉。年產運動鞋超過600萬雙,大、中鞋底800萬雙。對于安踏體育來說,把這個具備強悍生產能力的鄰居納入集團內部,不失為一件好事,因為其此前就是最大的代工生產企業。
張濤提醒說,2012年整體行業形勢并不好,但是公司的資產,反而比2011年上升了,自產的比例也增加了。2012年安踏鞋的46%、安踏服裝的15.5%,均為安踏體育自產,分別比2011年增加了9.1個百分點和1.1個百分點。
綜合各種跡象表明,安踏體育對自產能力的強化,并非一時心血來潮,此番收購泉州寰球,再加上在晉江等地的自建工廠,“我們自產的比例將來會保持一個穩定的結構,穩定的結構主要是供應鏈對泉州市場的響應,包括供應鏈的靈活性,都會有幫助。”張濤在采訪中表示,對于未來,安踏體育是非常看好的。
【焦點對話】
張濤:提升供應鏈反應速度
《老板周刊》:盡管業績有所下滑,但是各界的評價,還是持肯定態度的。您個人怎么看?
張濤:安踏雖然今年算是取得了一個媒體的評價說“遠遠好過行業”的一個成績,但實際上,我們自己清楚在今年乃至未來的一段時間里,整體的挑戰還是存在的。
《老板周刊》:未來的挑戰,將集中在什么地方?
張濤:我曾經有個比喻,過去體育用品行業很多企業掙錢都是“坐電梯”,市場的大勢推著大家往前走,很多人都不清楚,自己真正靠什么勝出?現在外部環境已經趨于正常了,就要比拼“內功”,拼的是團隊、拼的是觀念、拼的是管理。
《老板周刊》:在比拼內功的時候,安踏體育通過收購、自建等方式,進一步強化自產能力,是否會加重負擔?
張濤:肯定是不會的。你看安踏這幾年的財報,財務的健康度都很好,單股凈資產、含金量是最高的。安踏的“垂直整合”業務模式,從采購生產,到設計研發,到銷售配送,到售后服務等,整個鏈條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進行價值管理,用一個形象的比喻,“毛巾里的每一段都可以擰出水。”
《老板周刊》:以收購、自建等方式增加企業資產,是否為應對更殘酷的競爭做準備?
張濤:實際上,做企業更多的是跟自己比。在可預見的未來,安踏還是會專注于中國市場,持續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圍繞中國奧委會這樣一個戰略性的制高點的資源,組織所有的體育資源的開發,打造品牌的綜合競爭力,加大整個公司由品牌批發向品牌零售的全面轉型。
《老板周刊》:這種轉型,從批給經銷商到賣給消費者,對供應鏈會有更高的要求。
張濤:過去,加盟商把貨批發出去,經營指標就完成了;未來,不僅要把貨批出去,還要讓產品更快速送達,讓消費者真正滿意我們的產品和表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加大自營的比例,會提升供應鏈的反應速度,這些都是我們向品牌零售轉型的步驟。
從生產端而言,假如不做自產,公司的研發和設計,是沒有積累的。自己有工廠,才會改進工藝,研發更好的材料;材料性價比更高,消費者的體驗也才會更好。我們的目標是,整個鏈條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持續優化,形成良好的綜合競爭力。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