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十幾年的迅猛發展,電商已經成為消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購物方式。而電商創業,也一度成為熱詞。
即便到了今天,電商各類目競爭激烈、市場趨于飽和,從綜合平臺到垂直電商的格局塵埃落地之時,仍有不少應屆畢業生、離職創業者“前赴后繼”,爭相進入電商行業,求的就是在一片紅海中搏出個未來。
那么,在下沉這個詞一度在電商渠道流行之后,三四線城市的那些“下沉”的電商創業者、從業者,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據極光大數據發布的《2018年電商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國內移動電商行業的用戶規模已經接近8億,滲透率較前年同期增長超過10%,高達71.1%。
“這個行業要是從數據上看,總會感覺一片向好,但似乎跟我們沒有太大的關系。”來自三四線城市的電商業者對行業的前景,大多抱著一種茫然無措的態度。
當然也有不少人覺得,電商創業只能在一二線城市才會有機會,即便二線城市也只有背靠江浙滬、輻射中西部,才能長久地保持競爭力。
而很多在華南地區三四線城市的電商團隊、小微平臺,基本上只能維持“活著”的狀態,難以在競爭中出人頭地。
那么這些自稱身處“神經末梢”的小微電商,發展前景真如他們自己說的如此不堪嗎?那些“得過且過”的電商從業者們,又是為了什么在堅持?
江浙滬電商的經驗,華南小鎮難復刻
“2013年初我回老家,加入了這家電商團隊,到今天一做就是六年。”在汕頭龍湖一家日用品電商平臺擔任策劃經理的李曉鳴,一提起電商行業,似乎就有訴不盡的苦楚。
六年前,她剛以客服專員加入這個電商團隊時,工資是1500元。如今雖然“頭銜”和“資歷”都提高了,但綜合算下來,月薪也就在3000元左右。
在這個物價并不太低的三線城市,這樣的收入水平只能勉強養活自己。而愛美的她,有時候想添置點兒護膚品都要猶豫再三,“還好爸媽都有退休金,不然我真養不活他們。”
待遇雖然很低,但每周6(天)X10(小時)的工作強度,卻絲毫不比一、二線城市的同行低。正因為如此,在過去六年時間里,她一直都在嘗試尋找新的工作機會,跳槽加薪。
然而,多數三線城市的電商企業,無論是工作強度、薪資福利都大同小異。再怎么跳槽薪資提升的幅度也就在一、兩百元之間,讓她感覺沒有動力,何況換了地方還要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
“至于我們公司,這幾年不但沒有發展壯大,規模反而萎縮了一些。”李曉鳴表示,五六年前,團隊旗下兩個電商店鋪每天的銷售額,都能穩定在數萬元,活動促銷期還常常超過十萬元(每天)。
而在過去一年,隨著大量背靠產業帶的日用百貨電商崛起,兩個店鋪的日營收平均也就在一萬五左右。即便參與了各大平臺的“電商造節”促銷活動,銷量提振也非常有限。
“至于傳說中的義烏小商品電商,那就是個信仰樣板罷了!沒幾個三四線區域能做到。”李曉鳴面帶苦笑說到。
同樣的產業電商,不同的運營理念
“有行業大咖說過,電商能背靠產業帶最好,但不知為何華南這些產業帶卻養不活我們。”受雇于潮州一家不銹鋼制品廠、擔任電商運營經理的張明灝,是在去年初走馬上任的。
張明灝所在的這家不銹鋼制品廠從2014年就開始自建電商團隊,并在天貓、京東平臺上都開了店鋪。但在他入職之前,這個團隊卻長期處于“被批得最狠”的狀態。
“看了之前的數據報表,有時候在電商渠道上的月銷售額還不到2000元。”這讓張明灝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在他看來,這樣的營收狀態基本可以關閉部門了。
經過一番了解之后,他才發現了門道:在潮州不銹鋼制品的產業帶中,自建電商部門卻并不賺錢的企業很多,幾乎每家傳統企業都號稱自建了互聯網業務平臺。
“這都是盲目追風造成的,各種電商團隊、電商部門都快泛濫了。”張明灝強調,雖然大多電商團隊不賺錢,但是從業者的工作壓力卻不小。
加班加點成了這些三四線城市電商從業者的常態,歸根結底還是管理方式不當造成的。李明灝透露,以他參與管理的電商團隊為例,之前工廠方面一直施加嚴格的KPI考核,號稱要培養狼性團隊。“管理層動不動就打雞血,但在技能培訓、績效激勵方面卻舍不得投入,卻常常抱怨廣東缺少電商氛圍。”
李明灝算過,光是2016年其電商團隊的員工流動率就超過80%,從客服、運營到美工,幾乎都是年內“大換血”。
而新加入團隊的員工,管理層也只是一味的灌輸“努力、奮斗”這類空口號、空思想。經營方面,一直沒有專業的運營人員面向基層電商從業者傳授相應的運營知識。而看似著急的老板,也不愿意輸送員工到電商行業發達的江、浙地區取經學習。
沒有任何實踐經驗、實戰閱歷的他們,每天都像無頭蒼蠅一樣,在激烈的細分市場競爭中苦苦掙扎。為了實現高層所下達的KPI指標,從一個誤區走向另一個誤區。
作坊眾多,低線城市電商培訓卻火爆
“一、二線(城市)電商創業熱,三、四線電商培訓火。”
提起電商的話題,在粵東地區創辦了一家電互聯網訓機構的鄭宏就剎不住閘。從2012年開始,全國各地掀起了電商創業熱潮后,華南很多城市的電商培訓市場就隨之火爆起來。
電商培訓這把“火”,一燒就是7年。如今,即便火勢變得有點“虛”,但是在華南地區的很多低線城市,這依舊是一門好生意。再過一個半月,鄭宏開辦的電商培訓班,又會有近50名學員畢業,走向各自的工作崗位。
“汕頭的玩具、內衣,潮州的不銹鋼、瓷器,揭陽的玉器、首飾,這些(產業)都需要大量的電商人才。”他笑著表示,華南尤其是粵東地區,個體工廠、商家比較多,機會自然也不少。
自從電商成為消費主流方式之后,不少當地的工廠主、私企老板,都希望能通過電商渠道讓自家的產品“觸網”,實現所謂的“互聯網”轉型。即便是街邊的一家特色餅食店,也想要通過網購平臺將商品賣向全國各地。
“心都很大,但行動很小。在這些三、四線城市中,不少企業的電商團隊規模就只有兩三個人。”鄭宏就曾見過澄海一家只有十多個工人的玩具小作坊,建立了一支兩個人的電商團隊,經營著一個通用模板的官方網站,和一個信譽只有一心的淘寶店。
幾乎所有小作坊、小工廠的企業主,都不是很懂電商,但又非常想做電商。因此,他們需要大量外來的專業人才,正是這種需求讓電商培訓在三、四線甚至五線城市遍地開花。
“連中專、大專院校也都迎著風口,開辦起了各種電商合作培訓班。”據鄭宏透露,在報讀、參加電商培訓的學員當中,有不少還是“廠二代”,肩負著家族產業的新希望。
鄭宏表示,這些曾經與培訓機構合作開辦過脫產電商班的企業,有超過七成以上的電商部門至今仍然無法實現盈利,只能依靠傳統的供應鏈渠道,“養”著并不賺錢電商團隊及電商平臺。他們一邊要忍受著電商大品牌、大平臺的沖擊,一邊要無奈地刷著“存在感”。
“因此,這樣電商團隊能開出的薪資、福利自然很低。很少聽學員說有企業有為其上“五險”的,就別提“一金”了。”但與一、二線城市相比,這些三、四線的電商從業者、創業者也大多安于現狀,畢竟低薪資對應的是三四線城市的低開銷,生活成本很劃算。
結束語
傳統企業抱著“聊勝于無”的態度,從培訓機構、院校雇傭了一群“得過且過”的電商從業者,以“趕鴨子上架”的方式運營著一個“可有可無”的電商平臺。
在汕頭、潮州、揭陽、江門等很多城市,因為電商巨頭向城鎮、鄉村的下沉,使得任何小作坊、小工廠都熱衷于“觸網”,不愿意放棄轉型的機會。對于那些“廠二代”和創業者而言,電商似乎是必經之路,也是未來不被時代拋棄的關鍵。
但似是而非、不愿投入的轉型心態,又讓這些華南地區的底線城市,始終游離于電商大潮的主流之外,在“末梢”呈現著一種“活著”的尷尬狀態。這個結,一時難解。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