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泉州經濟年會的高峰論壇上,自來企業和學界的精英,就民營企業如何轉型升級,實現“二次創業”,以及產業升級如何與產業集群內部的協同創新相結合,金融改革給產業升級帶來的機遇等熱點展開討論
高峰論壇現場
王小廣
主持人
曾 路 (華僑大學校長助理)
對話嘉賓
王小廣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院)
許志華 (匹克集團CEO)
劉 良 (英良石材董事長)
蔡銘彥 (平安銀行行長)
□泉州商報記者 陳雅惠 實習生 林婕 文/圖
變化的消費方式
“我認為,去年是最挑戰的一年,內外部的環境變化很大,特別是服裝鞋帽行業,進入一個分水嶺的階段。”匹克CEO許志華認為,外部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庫存,而庫存又只是一個表象,它背后面對的主要還是市場供求的問題。
從2010年開始,鞋服行業就開始進入一個調整的階段,這對行業的集中度,未來的經營方向,經銷商的經營模式都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許志華表示,電子商務帶動了新營銷模式和新消費體驗方式的出現,這些因素使得消費者的購買方式、體驗方式、對時尚和產品的感受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與此同時,國際的市場環境也產生了變化,國際市場上許多運動品牌的二線品牌都面臨被收購或退出市場的局面。”許志華認為,有挑戰自然也就帶來機遇,這樣的變化也給中國的鞋服品牌提供了良機。他指出,如今國內市場面臨是一個“2+N”的市場局面,即國際頂級品牌加國內眾多品牌。對于2012年,許志華總結道:“我的感覺就是變化,市場在變化,消費者在變化,我們充滿在一個變化的環境下,怎么樣去適應和調整,這很重要。”
金融對接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飛速發展之后,如何與金融資本有機結合,迸發新火花。王小廣認為,品牌的打造、產業規模的擴大必須要依靠金融的幫忙,品牌的打造。擴大融資渠道,利用金融打造品牌。
對此,平安銀行泉州分行行長蔡銘彥也有相同的意見,他指出,從全國的金融版圖來看,泉州還是非常弱小。目前,泉州的金融行業比較單一,仍然是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業體系。面對“金改”,金融機構與傳統行業應該如何抓住這個機遇取得更大發展,他認為,首先應該加大平臺建設,提高網點的覆蓋率,同時配套國家城鎮化改革。實現本地金融企業的升級,努力達到泉州的分支機構的權限升格。“泉州應該設立1至2家的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銀行應該建設成為綜合金融服務的提供商、平臺,從而讓企業和老百姓去選擇。”
他認為,泉州要有豐富金融產品。政府應該引進更多的非銀行機構,例如信托、資產管理等機構的引入,從而豐富整個泉州市場的金融體系。要積極引進人才,這也是泉州金融行業最大的瓶頸。“我們還要創造更好的環境,讓外面高層次的人才到泉州來,服務泉州,這是銀行業、金融業,企業,共同承擔,共同創新,共同發展的一個過程。”
產業集群與產業升級
談及產業集群,許志華認為,泉州在品牌、制造、人脈等成本上具有優勢,但隨著勞動力的喪生,中西部的發展、東南亞勞動結構的發展形成,這種比較優勢正逐步的消失。“泉州企業很早就提出創品牌的概念,通過創品牌來拓展全國的市場,帶動周邊產業,形成龐大產業鏈。”
許志華指出,雖然成本上升造成一定的競爭,但整個行業面對新的營銷理念和思路,大膽創新,包括技術研發、產品功能,生產模式等細微的方面都有新舉措。
不同的產業集群的轉型有不同的做法,對于石材行業,劉良認為,企業應當實現產品升級,從低端到高端化;實現工藝升級,包括更新設備、研發創新、銷售模式等;實現品牌升級,以前放得比較低,現在放眼全球;最后是整個產業體系升級,企業主能夠適應現在商業變化的能力的升級。
王小廣則從學者的角度指出,集群是產業發展的第一步,而“集”不是一個地域的概念,而是指更高的水平的專業化溝通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整體的合力和競爭力,才能帶動全面的升級和發展。對此,許志華也有同樣的觀點,他說,“以前泉州的集群是靠規模在降低成本,因此整個產業鏈越走越低端,也造成了行業同質化的弊端。”
王小廣:
堅持發展實業 規避產業空心
□泉州商報記者 陳雅惠
第八屆泉州經濟年會上,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先生作“金融改革機遇與產業升級”主題演講,會后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泉州民營企業應從資本、商業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實業與金融相結合
泉州民營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孕育出一大批國內知名企業。對此,王小廣表示擁有70多家上市公司的泉州具備了很好的發展后勁。他說:“企業的發展是靠積累的,這就像金字塔一樣,塔底堆得越大越寬才能蓋得越高。什么東西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量的積累,如果一萬家企業中能找出一個好企業,那么只有一千家企業的話這種概率就只有十分之一。”
“為什么中西部地區企業發展比較差?就是因為其中小企業的量太少,沒有量的積累。”雖然泉州已具備“塔底”基礎,但仍存在發展問題。王小廣指出,泉州目前的中小企業都做得不錯,但問題是大的企業能不能做起來。“企業想要做大做強,資本市場很重要。如何利用好資本市場,將實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相結合是目前泉州的發展難題。”
“實業資本做到一定程度后與資本市場脫節,沒有找到新的增長產業,導致溫州產業空心,經濟急劇下滑。”王小光認為,這樣的經驗教訓值得泉州深思,泉州應該堅定實體經濟的發展道路,探索實體經濟與金融資本相結合。
越集中越能聚集能量
談到未來泉州城市的發展模式,王小廣認為關鍵在集中。“應該努力使泉州變成一座緊湊型城市。城市越集中越能聚集人流量,有了人流量,城市自然就繁榮了。”
日前一份名為《迎接中國城市大軍》的報告認為,中國要實現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兩番的經濟發展目標,就必須持續推進城市化進程。
報告對比分析了集中式城市化(包括超大城市型和中心城市輻射型)和分散式城市化(包括分布式增長型和小城鎮主導型)兩種模式,顯示采取集中式發展模式的人均GDP增長比分散式發展模式高20%,公共支出占GDP比例則少1%;在提高能源效率、控制耕地流失方面,集中化模式也更具優勢。
對此,王小廣認為,分散式發展大大地提高了城市運行成本,例如道路、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成本。“切不可過度依賴新城區的開拓,把人流量打撒之后,很容易造成空心化,這點需要引起警惕。”
王小廣建議,只要抓住每個區域的發展特色,通過發展教育,提高居民素質、發展服務業等多種方式,便能自覺形成人流量、資本量的洼地,實現真正的城鎮化。
提升城市品位留住人才
“作為一座沿海二、三線城市,泉州想要留住人才應該大力提升城市品位。”王小廣指出,首先應該努力打造一批有名氣的,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影響力的本土品牌,例如美國西雅圖這座城市就是因為擁有了波音公司這樣的世界知名企業得以吸引各國人才。
其次,擁有良好的教育、科研機構。“許多發達國家并不像中國這樣好學校都集中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而是把優質的教育機構分散到各個地區,這樣每個城市都具備儲備人才的后勁。”王小廣說。
最后,他指出應該善于運用城市文化。“泉州是一座多元發展的城市,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像開元寺就很好。”王小廣認為,應該深耕地方文化,多打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產品,這樣城市品位就會隨之提高。“現在經濟提升了往往就把城市文化城市品位給丟了,只有兩者相結合城市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才能留住人才。”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