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集中力量打造大單品,一方面加快多品類擴張,泉州食品企業朝著“千億產業”沖刺。
核心提示
“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繼紡織服裝、鞋業和石油化工三大產業之后,食品產業正加速步入千億元產業集群行列,2012年產值已超600億元。在鞋服行業集體陷入“高庫存”困境的情況下,泉州食品業為何逆勢增長?進軍千億元產業,在產品創新、渠道建設、品牌推廣等方面,企業們又將如何布局?本期嘉賓將共同探討。
品類擴充
打造新的增長點
主持人:去年以來,在食品行業,原本做糖果的開始做烘焙,做烘焙的開始做果凍做飲料,烘焙與飲料成了大家爭相進入的兩大領域。怎么看待這種擴張?
鄭育煥:一個企業只發展一個品類,有一定風險。以公司主要產品果凍為例,這是一個市場份額非常分散的品類,全國大大小小600多家企業,只要一個企業出現質量安全事故,就會對整個行業產生比較大的負面影響。
品系多元化,對于具有品牌優勢的泉州食品企業來說,也是一種自然的發展延伸。多年來,泉州食企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優勢,渠道通路比較完善,生產基地布局相對完善,與經銷商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系,推行品系多元化,可以綜合利用這些優勢。
蔡金垵:多元化是泉州企業走向集團化的一種趨勢。飲料市場潛力巨大,但由于與本土企業所擅長的傳統食品品類生產、經營模式完全不一樣,多年來泉州食品在這個行業的投入幾近空白。隨著不少企業的市場、品牌日趨成熟,已經到了該大膽投入的時候了。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一天吃幾個小面包或蛋糕,也就幾元錢,而一天喝幾瓶飲料確實很容易,很快就能銷售十來元,一年很容易就達到數億元銷售額增長。
單品突圍 深耕細分領域
主持人:多品類擴張是把雙刃劍,太多元化,戰線拉得過長,容易模糊品牌形象,不利于深耕產品,兩者該如何權衡?
蔡金垵:多元化與做深做精產品并不沖突。任何一個產品都有生命周期,需要不斷創新,不斷細分。比如,為了抓住不同的消費需求,圍繞一塊面包,就有好幾種產品:傳統法式小面包充饑,蓉香包做早餐,軟面包是因為小面包太干了,需要加點水,絲潤面包多了水果夾心;小卷包是全新產品,介于工業蛋糕與手工蛋糕之間;銅鑼燒定位于下午茶點。
陳忠實:在天交所掛牌后,公司收購了專注于烘焙行業的美糕美食品,也是從品類延伸的角度去考慮的。烘焙領域市場潛力大,大家才爭相進入。但對于品牌,食品企業必須保持清晰的定位。
盡管中國傳統糖果行業在逐年下降,但休閑糖果等細分市場卻以驚人的速度遞增,酸Q糖、水晶糖已完成單品破兩億元的目標。集中力量打造大單品,借此提升品牌影響力,進而帶動其他產品的銷售,這是食企贏得市場的一種捷徑。
渠道下沉 向社區店延伸
主持人:掌握了渠道就等于掌握了市場。在渠道布局上,有哪些新動向?
鄭育煥:休閑食品也可以歸納到快速消費品行列中,而快速消費品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產品的易獲得性,這就決定了渠道下沉、廣度拓展的重要性。與銷售商結成互利聯盟,以中等城市為核心,由省市中心城市向廣大城鎮推進,在中心城市設立辦事處,對傳統的流通領域及大賣場進行分類管理,這是公司對于銷售網絡的布局。目前銷售網絡已覆蓋全國31個省市,與眾多的國內外大型零售商建立了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如沃爾瑪、麥德龍、家樂福、好又多等。
陳忠實:終端制勝,渠道為王。除了大商超、大流通外,隨著城鎮化腳步的加快,也衍生了大量新商圈和新興渠道,比如社區店、便利店等。對于中型食品企業來說,其帶來的效果非常不錯,比如進場費、條碼費等成本就低很多。同時,每家企業的產品都不一樣,根據產品來選擇銷售渠道,更有針對性,能鎖定特定消費群體。
做大“蛋糕”
細分“口味”
扎堆做事,是泉州食品企業的一大特點。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競爭者一多,也會拉動整個市場蛋糕,共同做大。但值得關注的是,某些品類的過于集中,也引發了新一輪同質化競爭。比如烘焙領域,幾乎所有企業都集中在小蛋糕、瑞士卷、華夫餅等品類上。在此背景下,細分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
做大“蛋糕”,更要結合自身優勢細分“口味”。同樣是飲料,原本做水果罐頭的巧媽媽就自然衍生到果真飲料,走精致路線,剛剛上市就拿下月銷量近萬箱的佳績;發揮海洋食品優勢,明祥集團研發的一款海藻功能飲料,經過國家興奮劑檢測機構200多項指標的嚴格考核,一舉打入國家體育總局。市場培育很艱難的,找準細分市場卻能發掘一片新藍海。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