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泰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骨質疏松癥已成為困擾全人類的重要健康問題之一。根據國內權威統計資料顯示,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近7000萬人患骨質疏松癥,另有約2.1億人骨量低于正常標準,存在骨質疏松的風險。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壞、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險性增加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質疏松癥的嚴重后果是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一旦患者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約為20%,致殘率約為50%。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好發部位是脊椎椎體、前臂、髖部、上臂、肋骨等。該病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4倍。
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表現為疼痛,以腰背痛多見;身高減低或脊柱變形(駝背);脆性骨折及頭發脫落、牙齒松動以及脊柱畸形引發的胸悶、氣短以及便秘、腹脹等。
骨質疏松癥屬于中醫學“骨痹”之范疇。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藏精,為先天之本,腎精足則骨髓之生化有源,骨髓充。腎精虧虛,腎虛精髓不充,骨髓生化不足,骨失所養,腎氣不足,失于溫煦,外邪易乘虛深入,阻滯緩脈,而發骨痹。該病與肝、腎、脾等多個臟腑相關聯,但以腎虛為其主要病機。
骨質疏松癥如何診斷?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結合骨密度檢查(雙能X線吸收法)即可診斷。骨密度檢查提示T值<-2.5即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上,目前臨床常用的抗骨質疏松藥物有鈣劑、活性維生素D、雙膦酸鹽、降鈣素類、雌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鍶鹽等。
中醫治療“骨痹”的歷史源遠流長,該病早在2000多年的《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記載。近代國內科研提示,傳統中醫藥制劑在治療骨質疏松癥臨床上體現出多靶點效能,臨床體現出良好的抑制骨吸收和促進骨形成的良好效果。
根據著名中醫骨傷科專家楊天鵬教授的經驗,我應用楊天鵬教授的經驗方“滋調固腎丸”合“補腎壯筋湯”加減,在骨質疏松癥臨床治療上,取得良好的補腎壯骨的長期療效。同時指導患者在飲食上多攝入含鈣豐富的食品,如蝦皮、海帶、紫菜,并禁止過度飲酒、抽煙、飲用咖啡及碳酸飲料,增加日照,堅持適當運動,注意防跌倒。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