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不太冷,這反常的暖,不是傷害勝似傷害。中醫專家提醒,暖冬時節,溫陽滋陰兩不忘。
泉州醫高專附屬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陳亦民表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中醫認為,人體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基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春夏秋冬,既是四季的輪回,同時也是人體陽氣的發展變化規律。冬季,人體陽氣潛藏,才符合自然規律。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暖冬造成的“溫邪”,也就是擾亂人體運行的阻礙力量,會首先侵犯人體肺臟。容易導致呼吸道系統疾病高發,例如老慢支、哮喘、肺結核等疾病,此時容易加重或復發。
冬天氣溫過高,人容易出汗。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會導致人情緒不寧、煩躁、愛發脾氣。晝夜溫差較大,很容易造成血管收縮失調,這也使心肌梗塞、心絞痛、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大大提高。
另外,冬天空氣干燥,中老年人皮脂、汗腺分泌少,容易患皮膚瘙癢、皮膚干裂等皮膚科疾病。
陳亦民建議說,“冬令進補,開春打虎。”按照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冬季是精氣匿藏的時節,適當進補不僅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基礎。一般來說,可燉一些牛羊肉湯來吃,用以調整脾胃功能。冬要溫補,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冬季在進補溫陽之時,也別忘了要適當的滋陰潤燥,可用沙參、麥冬等煲湯。情緒上,要保持心境平和,樂觀豁達,避免激動易怒,可用蓮子、百合等煲湯養心安神。這時候,應該少吃火鍋,以免“火上澆油”。
飲食除了要以“溫陽滋陰”為基本準則,另外還應“少辛增酸”,多食核桃、芝麻、蜂蜜等,可起到滋陰潤肺的作用;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年老胃弱的人可晨起喝粥以益胃生津。
□本報記者 張沼婢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