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西化及飲食結構發生改變,中國城市人口結直腸癌(大腸癌)發病率不斷提升。該病是綜合治療效果非常好的癌癥,早期發現和診治,治愈率高達90%以上,但該病的誤診率達30%以上。
該病患者中,60%—70%為直腸癌,肛門指檢可以發現80%的直腸癌,專家建議,45周歲以上人群,不妨每年“指檢”一次。
□本報記者 張沼婢
窮傷胃富傷腸
結直腸癌在我國以每年4.2%的水平遞增,遠遠高于全球2%的增長速度。從惡性腫瘤的發病排位來看,結直腸癌的發病排位也在上升,在城市中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窮時傷胃,富時傷腸,吃得太精易得結直腸癌。”福醫大附二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福建省外科學分會常委、腫瘤外科主任醫師林建清說,生活水平低的時候,中國人最常見的是以粗食和飲食不節造成的各類胃病。結直腸癌是一種富貴病,隨著經濟的發展,高脂肪、高熱量、低膳食纖維結構的飲食習慣開始蔓延,加上運動量太少,就容易誘發結腸癌。
研究顯示,日常久坐增加了結腸癌的發病風險。這是因為長期久坐,腸道蠕動減弱減慢,糞便中的有害成分,包括致癌物,在結腸內滯留并刺激腸黏膜;再加上久坐者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環不暢,可導致腸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這些都增加了結腸癌的發病風險。另外,國外有研究結果證明結腸癌主要來源于肥胖因素。
預防結直腸癌,林建清建議,飲食中應盡量避免過多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的“三高一低”食物,堅持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少吃油炸、腌制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粗纖維飲食,可以改善排便狀況,遠離結直腸癌。適當運動和保持健康體重也是重要預防因素。
患者常以為是痔瘡
很多人對肛腸疾病的認識,還停留在“便血就是痔瘡”的認識上,以至于結直腸癌的早期癥狀多被忽視。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發展至中晚期。尤其是直腸癌早期的誤診率更是高達80%—90%。
該病的第一個癥狀是大便帶血,從臨床來看,80%的患者都有便血的情況。“在接診中,經常有一些病人來醫院時自認為是小毛病——痔瘡,但經過詳細的診查,最終發現是直腸癌,而且常常一發現已經是晚期。”林建清說。
林建清認為,痔瘡和直腸癌的癥狀是有區別的:排便習慣改變是直腸癌最早也最常見的癥狀。患者可出現大便變細,次數增多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有排便不盡的感覺,還常伴有腹部膨脹、陣發性腹痛,而且癥狀一旦出現,一般不會自行緩解。痔瘡則不會引起排便困難,雖然偶爾可出現排便疼痛,不過當炎癥消退后即可恢復正常;直腸癌患者大便性狀會出現改變,大便中除了混有血液,還可出現稀便、膿血便,而痔瘡患者則是在排便時擦傷患處有血液,沒有黏液存在。
在平時,病人也有一些癥狀,如便血、脫肛、肛周潮濕、便不凈感等。多數患者因為工作忙,不好意思看醫生,更多的則是沒有引起重視,一直認為自己只是痔瘡,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方面現如今已取得明顯進步,越早發現治愈率越高,早期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90%以上能治愈,中期患者5年的生存率可達60%—70%,而晚期患者預后很差。
肛門指檢簡單有效
“結直腸癌專科體檢,非常強調肛門指檢。”林建清介紹,因為肛門指檢非常簡單,沒有痛苦,費用低廉,而且對于診斷直腸癌又非常有效,是發現直腸癌的利器。
結直腸癌患者中,60%—70%為直腸癌。“臨床觀察發現,超過70%的中國患者的直腸癌變都在低位,距離肛門很近,一般約7厘米,通過肛門指檢就能摸到。”林建清說,但臨床上不少患者或是羞于檢查,或是害怕檢查帶來的痛苦,或是抱有僥幸心理,拿到醫生開出的檢查單卻不做檢查,最終失去早期發現并手術治愈的時機。
他建議45歲以上人群,肛門指檢和大便隱血檢測每年做一次,如果檢測結果是陽性,就需要進一步進行腸鏡檢查。假如腸鏡檢查結果是陰性,可以三到五年以后再做一次腸鏡檢查。
本人或者是一級親屬(即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結直腸癌或者大腸腺瘤病史的,或者自己有炎癥性腸病的,或者做過膽囊、闌尾切除手術的,或者既往做過盆腔放療的,以及近期出現腹痛、大便次數增加、大便不成形、便秘、大便帶血或黏液,或大便習慣有改變等情況的,都應該要引起重視,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