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墻之隔的雙向轉診難題
從地理位置來看,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鯉城院區與開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距離不過數百米,是一墻之隔的鄰居。而在不同的空間內,他們的工作狀態和困惑,卻不盡相同。隨著市民經濟能力提高,相比看病貴,很多人覺得排長隊、掛不上專家號、排長隊看短病等問題更嚴重。而當患者為此埋怨醫院和醫生時,醫生們又是怎么想的?
醫改這個課題,真正的破題者應該是醫生,他們的積極性如果沒有調動起來,他們的權益如果無法得到保證,醫改就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海都記者走訪了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和開元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他們的三個疑問,值得思考。
預約看病沒那么簡單
等兩個小時看兩分鐘病,成為許多患者詬病醫生和醫院的地方。但事實上,醫生也在訴苦。
“每天上午8點上班,中午12點下班,4個小時內,要看診50來個病人。”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鄒醫生說,這是他們科室主任醫師的工作常態,看一個病人三四分鐘,問診、記錄、開方、交代注意事項等,都要在這幾分鐘內完成,“有時一個上午都喝不了一口水,上不了廁所”。
看病找專家,是很多人的首選,也因此造成專家供不應求。于是,醫院開始推行預約制度,電話預約、網上預約均可,患者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原本需要排隊很久才能完成的程序,等待的時間縮短了。可實際情況是,沒預約的患者,還是擠在診室門口排隊。醫生不得不穿插著看診,有預約的安排看一個,沒預約的看一個。
這讓預約制顯得很尷尬。“總不能跟他們說,您沒預約,所以您不能看診?”同院的兒科專家周醫生十分無奈,看著大老遠從各縣(市、區)趕來排隊的患者,要因為沒預約將其拒之門外,實在于心不忍。
不預約,能看病嗎?“按照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找醫生看病都是需要預約的,不然門都進不了。”周醫生說,從現狀看,要一步到位很難,需要整個社會有這個氛圍和共識,醫患雙方達成一致,即必須預約才能就診,如此一來,排隊兩小時看診兩分鐘的現象,也將大大減少。
而據周醫生統計,他每天接診的患者當中,有60%~70%為兒科常見病。“這些常見病,在基層醫療機構都能進行較好的診斷和治療。”他說,在病人扎堆到大醫院苦苦等候的同時,社區醫院的寬松環境,卻被忽視了。
這一點,開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張醫生也深有體會。張醫生在基層醫院已經二十余年,很多患者找他看病,就像老鄰居一樣交談。1個多小時里,前來看診的人數雖絡繹不絕,但基本不用排長隊,問診、檢查、拿藥,都在同一棟建筑的不同窗口,幾分鐘就能全部完成。
雙向轉診動了誰的蛋糕
2015年,分級診療成為重中之重。一墻之隔的福醫大附二院和開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是雙向轉診的“醫聯體”,踐行分級診療的模式,并取得了較為良性的互動。
不過,開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相關負責人認為,分級診療在推行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上轉容易下轉難”。他說,基層醫院設備和人員有限,首診較少遇到急重癥,如果要手術,社區醫院沒辦法做,可以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聯系,確保市民可以比較順暢地聯系專家進行對接。他們曾上轉了腫瘤、急性心臟病、心梗等急重癥。但大醫院有各種考核,其中效益就是很重要的考核點,轉出病人意味著失去一系列的醫療服務業務。“如果醫院存在逐利現象,雙向轉診的充分實現,就永遠隔著一道難以完全逾越的墻。”
現實也是如此,遇到重大疾病,基層醫院治不好,會毫不猶豫往上轉以避免延誤病情。若是上一級接診到一些常見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在確保病人病情穩定的情況下,是否愿意主動往下轉呢?
開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張醫生說,與福醫大附二院聯動之后,轉診確實順暢了不少,不過這一過程也僅是電話聯系,沒有登記和備份;但是,雙向轉診如何確保更好地良性運行,僅靠口頭承諾似乎還不夠有約束力。“即使醫療設備有了改善,但患者還會追問,有沒有人會操作?”
怎么留住社區醫生
相比之下,社區醫院的環境似乎更為寬松。但開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張醫生卻覺得情況并不樂觀。目前,該中心共有24名編內醫護人員,本科生6人,占人員總數的25%。盡管比例不算高,但比以往已大大提高了。這些醫護人員,不僅要在衛生服務中心坐診,還要分組到各個社區進行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群體健康管理等常規化工作,并定期入戶為社區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做簡單的體檢。
“不少社區醫生都有被拒之門外的經歷,居民以為是推銷員的營銷手段。”張醫生說,后來與居民接觸多了,社區醫生也能較為準確地掌握社區居民的健康情況,同時也建立了信任。
但從2013年到現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開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經有兩個醫護人員離職,理由都很簡單:去更好的平臺,或去更好的城市。薪資問題,成為社區醫生流動的一大原因。據了解,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醫師的掛號費為5元左右,主治醫師的掛號費與診費為3元左右,普通醫師為2元左右。
作為本科生,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職的小劉醫生每月有額外的1000元補貼,但他覺得:“和大醫院的醫生相比,我們所碰到的疑難雜癥相對較少,參與的學術研究也較少,這是一大瓶頸。”另外,社區醫生的薪資待遇是相對固定的,沒有獎金、沒有提成,收入就是根據職稱和任職年限來累計增長,可他們常年在社區醫院工作,重大的醫學科研突破少,職稱考核難度很大,薪資提高也較為不易。
“如果基層社區醫生的職稱考核更有針對性或有所區別,我想可以留住更多人。”小劉醫生說,加薪是人之常情,能把人留住,才是硬道理。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