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謝賢偉 龍友情)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省兩會上的熱詞。
熱詞掀起熱議。參加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認為,對福建來說,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全力打好產業轉型升級這場攻堅戰,緊緊圍繞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優化存量,提升增量,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升級,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補短板,調優產業結構
發力供給側,瞄準短板是關鍵。
福建的短板是什么?產業結構不優,競爭力不強。
代表委員們認為,制造業要升級,必須牢牢盯住需求端,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唯此,主導產業才能夠提升層次、壯大規模、形成優勢。
“當前,市場對個性化機械裝備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產業轉型的關鍵,就要打造能夠滿足特殊訂單需求的研發、生產能力。”省人大代表、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戰略產品研究所所長張秀蘭說,廈工聯合中航工業推出的智能挖掘機、裝載機,已經在搶險救援領域大顯身手,雙方還合資設立機器人公司,推動機械裝備產品實現機器人化。
省人大代表、泉州泉港區區長吳禮源告訴記者,作為全省重要的石化產業基地,泉港將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梳理、優選有市場生命力的產業鏈條,推動石化產業向“高精特專”方向發展。
對企業而言,市場定位亦必須更加精準。“以前是企業生產什么,消費者購買什么。”省政協委員、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聰穎說,“去年,九牧王在500多家門店推行‘C2B’模式,真正實現了消費者需要什么,企業就生產什么,產品周轉速度更快,庫存率更低。”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完成技改投資4800億元,抓好500項重點技改項目。“技改是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最快捷、最高效的路徑。”省人大代表、泉州市經信委主任黃國富說,泉州將在市縣兩級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形成政策疊加,加快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助力企業提升競爭力。
“從全省層面來說,希望設立省級專項資金,加大對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提高智能裝備的研發水平,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黃國富建議。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