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大寒,冰冷成團”,每年公歷的1月20日左右是大寒,在這個承前啟后的節氣里,防風御寒是第一要務。每年大寒前后,心腦血管等慢性病患者更加難熬,而即使是平時比較健康的青壯年,也容易因突如其來的寒潮患上感冒。
本期“養生”,記者與您一起感受一年當中最后一個節氣“大寒”的威力,看看它究竟會給身體帶來哪些影響。同時,讓醫學專家為我們提供幾方大寒食療方子。
□本報記者 陳森森/文 CFP/圖
大寒時節
注重防風御寒
“大寒”節氣前后,天氣變化大,早晚氣溫低,中午又相當溫暖,人們稍活動一下就極易出汗,但畢竟還是冬季,汗干后又會覺得冷,一冷一熱很容易感冒。有些市民還趁著陽光明媚的日子進行戶外活動,踩單車打羽毛球放風箏,鍛煉后大汗淋漓,會脫減厚衣穿單衣,但室內溫度比戶外低,進入室內如不及時添加衣服,極易著涼而感冒。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崔閩魯建議,大寒前后,市民要避免劇烈運動,劇烈的標準是指不出汗或少出汗,因為大汗淋漓時,寒氣容易通過張開的毛孔侵入體內,使人生病。
大寒時節最適宜進行一些有氧運動。比如散步、快走、慢跑、跳繩、踢毽子、打太極拳、打籃球等,既運動了肢體,也加強了氣血循環運行,使氣血旺盛,氣脈通暢,血脈順和,讓全身的血脈都運通起來,來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增強身體的代謝能力,為來年春生做好準備。大寒時節的運動還應注意適宜、適度,同時室外活動不可太早,待日出后再進行為好。
“大寒大寒,防風御寒”,在“大寒”時節要注意防風防寒,衣著要隨著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比如:在出門時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添加外套,并戴上口罩、帽子和圍巾等。中醫洪天助說,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可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御風寒邪氣的侵擾。日常飲食中常用的具有辛溫解表、發散風寒的食物有紫蘇葉、生姜、大蔥等。例如,當有人因外感風寒而致輕度感冒時,常常會用生姜加紅糖水來治。另外,用雞蛋1個,再配以香菜、蔥白、生姜等調料一起做湯,出鍋前加入香油少許,也有祛風散寒、發汗解表的作用,適用于輕度感冒初期。
“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大寒來臨,讓很多人感到不適,稍不注意就可能得病。大寒時節尤其需防“五寒”:防頸寒,可戴圍巾穿立領裝;防鼻寒,可晨起用冷水搓鼻;防肺寒,宜喝熱粥熱飲;防腰寒,可雙手搓腰暖腎;防足寒,最簡單的辦法是每晚熱水泡腳,暢通血脈又改善睡眠。
驟冷乍寒 心血管病發作有“晨峰現象”
大寒節氣,正是一年之中最干燥的時期,白天平均空氣濕度一般低于50%,有時室內甚至只有30%左右,很多呼吸系統有“老毛病”的人經常會有咳嗽痰多、痰液黏稠、咳痰不凈的感覺。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則容易造成血黏度增高。更嚴重的是,如果因為高血壓、年老等造成血管彈性功能下降,還容易誘發心梗、腦梗、腦出血等危險情況。
此外,冬季人體新陳代謝緩慢,心腦血管病人受冷空氣刺激,血管驟然收縮,易導致血管阻塞,從而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和加重。每年的11月至來年的3月,是心腦血管病引發猝死的高峰期。因為驟冷,血壓會突然升高,發生腦出血;因為乍寒,容易形成小的血栓,造成心肌梗塞或腦血管堵塞。心腦血管疾病最多的情況是動脈粥樣硬化,即血管形成狹窄,在冠脈血管部位形成狹窄是冠心病,心腦血管形成狹窄就是心腦血管疾病。冬天天氣冷的時候血管是收縮的,一般血管狹窄了50%并沒有明顯的狀況,但是冬天血管收縮的時候導致癥狀加重。
“有些心肌梗死病人發病前感到胸痛、胸悶,但都沒在意,等到發作時情況就很嚴重了。”崔閩魯表示,氣溫驟降是心腦血管病高發期,病情最為兇險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后3小時是治療的關鍵階段。遇到心肌梗死突發,必須盡快送診,從接診到開始冠脈介入性診斷和治療的90分鐘,則是急性心肌梗死實施救治的黃金時間。遺憾的是,有些患者就因缺乏對疾病認知而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導致心肌壞死,心功能衰竭。
“如今氣溫越來越低,我們建議不要過早出門晨練,特別是中老年人。”洪天助指出,心血管病發作有“晨峰現象”,特別是早晨寒冷的空氣更易誘發心腦血管病,因此建議中老年人不妨睡個懶覺,選擇一天中氣溫較高的時段鍛煉,即上午10時至下午4時之間,也不要做劇烈運動,以溫暖全身或些許出汗為宜。
有過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和老年人,這個季節應提前去醫院做檢查,并遵醫囑調整藥物,如頻繁發作心絞痛要及時就診,以免耽誤治療。此外,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頭部、胸部和足部保暖,避免這些部位血管受到冷風刺激。
保持心情舒暢 避免勞心費神
“暖身先暖心,心暖則身溫”,意思是說心神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方可抵御嚴冬酷寒的侵襲。因此在大寒時節,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尤其是老人家,因大寒多與春節相鄰,節日期間兒孫滿堂,此時精神調養還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以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中醫認為:“血熱則行,血寒則凝。”就是說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于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天氣寒冷,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瘀血阻滯,從而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幾率;也會使體內的筋緊繃,引起疼痛和不適,以及各種病癥。一些血管彈性較差的高血壓患者,在大寒時節一天之內的血壓波動往往會增大;同時,寒冷也可誘發冠狀動脈痙攣,使管腔持續閉塞,或擠壓斑塊使內膜損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可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因此,在高發季節里,冠心病患者應注意御寒保暖,減少戶外活動,以防疾病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大寒時節正處于元旦后、春節前,對于上班族來說,正是一年之中工作最繁重的時候,人體極易疲勞。洪天助說,在這一段日子,尤其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平靜。對于老年人來說,更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氣血和順,降低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病風險。
“養生重點是要養心。”大寒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積勞成疾。崔閩魯表示,大寒前后睡好“子午覺”很重要,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后可適當打個盹。 春夏為陽,氣候溫熱;秋冬為陰,氣候寒冷。人也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而發生生理上的變化。冬季的3個月份,是陽氣收藏的時期,天氣非常寒冷,應重視保護身體的陽氣,不要使陽氣過度耗散。
保證熱能過大寒 羊肉燉蘿卜溫補不上火
大寒是冬藏與春生的轉折點,此時飲食也應與之前的節氣有所不同,要有意識地為身體適應春天的生發做準備。冬季飲食的營養特點就是增加熱量,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所以,冬天的日常膳食,應當增加些“肥甘味厚”的食物。如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質,不僅便于人體消化吸收,而且還有必需的氨基酸,營養價值較高,可增加人體的耐寒和抗病能力。但是在大寒期間,一些燥熱的食物比如辛辣、燒烤類食物不宜多吃,以免擾動虛火。
其次,應該多吃溫性食物。平日的菜肴中,可以多加入一些蔥、姜、蒜,每天喝一杯熱牛奶,適當多吃芝麻、花生等有助補腎的食物。水果類可以多吃些橙子和橘子,橘子屬性略溫,吃太多容易上火。洪天助還提醒,天氣轉冷后,一些年輕人因為貪吃麻辣食物而容易造成“上火”。這個季節不適合吃太多羊肉、狗肉等屬性偏熱的食品,用羊肉燉蘿卜或者羊肉燉綠豆,可以補身暖體,還可預防內火。
生蘿卜味辛性寒,熟蘿卜味甘性微涼,有“小人參”之稱。在菜肴比較豐盛的情況下,可以做一道白菜蘿卜香菜湯,以消除體內過多的油脂。吃火鍋時,盡可能多加點白菜、豆腐等涼性食物,有助于消解火鍋的燥熱之氣。也可有意識地增加大棗、百合、蓮子、豆類、花生、松子、水果等副食品的攝入,這些食物性味平和,適當進食,也可為身體適應春天的生發做好準備。
崔閩魯說,鵝肉性味甘平、鮮嫩松軟,清香不膩,有補陰益氣之功、暖胃生津之效,是中醫食療的好原料,冬季吃鵝肉符合中醫養生學“養陰”的原則。因此,在冬季,氣陰不足的人食補時可多食鵝肉。鵝肉脂肪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蛋白質含量比鴨肉、雞肉、牛肉和豬肉都高,賴氨酸含量比雞肉高出30%,氣津不足時??诳?、乏力、食欲不振者可經常使用,并以冬季食用為最佳。不過,鵝肉性偏涼,胃腸虛寒者食之容易引起泄瀉。腸胃虛弱、內有虛寒及皮膚瘡毒者應禁食。
減咸增苦 益溫忌寒
中醫理論認為:“冬主腎,腎主咸,心主苦,咸勝苦,腎水克心火。”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從醫學五行理論來說,咸勝苦,腎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
因此大寒的飲食原則還要注意減咸增苦,抵御腎水,滋養心氣,以保心腎相交,陰陽平衡。適合選擇的食物包括芹菜、萵筍、生菜、苦菊等。這些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維生素、生物堿、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醫療、保健功能。
崔閩魯說,苦味食物具有清熱和燥的功效,適用于熱癥和濕癥食用??辔度胄暮托∧c,能瀉心火和小腸火,凡是清熱瀉火的藥,都有苦味。如苦瓜,味苦性寒,佐餐可收到清熱明目、解毒瀉火之效;蓮子芯,味甘而涼,有清泄之功,能清利頭目,除煩止渴。苦味食物還有苦杏仁、茶葉等,均可泄腎火,助心氣。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冬天食辛熱之品,以辛主苦,可使肺氣直達,固實腎氣,但燥熱之物不可多食,尤其是勿多食蔥和煎炸炒爆之物,以免使內伏的陽氣郁而化熱。
冬季飲食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脾胃之陽氣受損,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后,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松軟。例如,煲菜類、燴菜類、燉菜類或湯菜等。
本期醫學指導
崔閩魯,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第三批福建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福建省中醫學會委員。
洪天助,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師從國家名老中醫焦樹德,擅長純中醫方法治療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等疑難雜癥。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