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數控一代“升級版·佳友篇
茶機是茶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2014年,被市科技局列為第一批“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后,佳友茶葉機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練好內功”著手,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產學研合作,新研發出一批數控化茶機。
根據統計,2015年公司總銷售額達2500萬元,比增25%。值得一提的是,數控化生產流水線已經推廣至國內15個省份。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為公司和整個茶機制造業開辟了發展新路徑。
練內功 改造升級自身生產器械裝備
在經濟下行壓力漸大的背景下,茶企對茶機的要求日益升高。如何生產出精準、高端、實用等適銷對路的茶機?總經理黃春池兩年前開始思量這個問題,“生產出數控茶機的前提是將自身的老舊生產器械裝備進行改造升級。”
以最新研發的“龍門式轉塔加工中心”為例,其主要功能是用于生產茶葉揉盤器械。黃春池告訴記者,以往用手工生產的方式,一個技工生產茶葉揉盤至少需要2個小時的時間。而新研發出來的龍門鉆,經過內部結構數控化與自動化改造后,設置好所需數據,只要“一按一拉”,就能同時生產2套茶葉揉盤,“不僅節約了人力成本,更是將生產效率提高了整整4倍,更重要的是保證了零部件的精準度,為數控茶機的改造和升級提供了有力保障。”
據悉,“龍門式轉塔加工中心”已經申請相關專利,將于本月底投入使用。
產智能
為茶企量身生產數控茶機
“目前公司在市場上賣得最好的一款數控茶機是自動化綜合做青機,2015年在福建、廣東、湖北、湖南、貴州等主要茶產地銷量超過了200臺。”在黃春池看來,收到如此好的社會效益,主要得益于在市科技局的政策支持下,公司根據茶企的生產需求,對茶機進行數控化、智能化改造升級,讓茶農真正受益。
兩年前,公司投入15萬元的成本在佳友研發中心對傳統的做青機進行研發升級,最終研發出了這款自動化綜合做青機。黃春池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以往500公斤的茶葉,在搖青環節需要4個人同時進行,前后耗8個小時,而且茶葉搖青效果得不到保障。使用自動化綜合做青機,茶企可根據需求設置搖青次數、分段轉速、分時溫控等,開關一拉就能完成整套搖青,既省去了人力資源,又提高茶葉生產的質量。同時人工接觸污染的機會就會更小,生產出更加安全的茶葉產品。
轉觀念
向“賣產品+供服務”銷售轉變
千百年來,國內茶葉生產主要依靠傳統的手工加工模式。茶企業主對于現代化、數控化、智能化的茶葉機械設備了解并不深,黃春池向記者透露,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茶企業主在茶葉數控生產技術應用與機械保養方面存在困難。
針對這一難題,佳友茶葉機械公司在銷售上提出向“賣產品+供服務”模式轉變。通過茶機實踐,把生產不同茶葉類型的技術參數收集并儲存到公司創建的數據庫中歸納、分析、處理,并將這些“價值不菲”的數據服務于客戶,為客戶提供一套數控化茶葉專業生產數據。同時采用遠程控制、設備跟蹤裝置實時監控茶機參數,“每一臺賣出去的數控茶機械的生產狀況、維保情況都在我們的監控范圍之內。”黃春池表示,“客戶需要什么服務,我們會及時進行對接。”
重研發
與高校機構進行產學研合作
在茶機數控技術研發過程中,公司還主動與中國茶葉科學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茶葉研究所、集美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機構進行產學研合作,利用科技創新促進數控化產品升級,通過數控技術的創新領先搶占市場。
“目前,公司數控化生產流水線已推廣應用至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江西、陜西等15個省,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涉及烏龍茶、紅茶、黑茶、綠茶等多個茶類自動化生產線。”公司還牽頭組建泉州市茶葉機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茶機企業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升級優化機械數控化水平并進行有效推廣應用。
數控化茶機生產流水線的成功推廣已讓公司嘗到了不小甜頭,黃春池表示,下階段公司將抓住《泉州制造2025發展規劃》對“數控一代”、“智能制造”大力支持的契機,強化企業自身研發、制造能力,不斷升級優化茶葉研發生產設備,提高智能化數控設備的制造能力。在此基礎上,開發推廣多茶類加工自動化生產線,更好地滿足我市及外地茶產業發展需求,助力茶產業轉型升級。 □本報記者 吳宗寶 張九強 文/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