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善以動,動惟厥時。”理念科學,實踐才能行穩致遠。
消除貧困,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貧困群眾,關心和思考著扶貧開發事業。在福建工作期間,他提出“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等富有創見的理念,大力倡導造福工程。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時,習近平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即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跨越20多年扶貧征程,不變的是朝著共同富裕目標奮進的為民情懷;變的是推陳出新的時代創造,注重靶向性對目標人群直接加以扶貧干預的動態調整,補上扶貧精準度欠缺的短板。
既有一以貫之的歷史傳承,也有與時俱進的創新之舉,福建省委、省政府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走出一條扶貧新路子。
心系扶貧,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
“要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精神,創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確保如期啃下少數民族脫貧這塊‘硬骨頭’,確保各族群眾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1988年6月上任寧德地委書記后,習近平調研了閩東九個縣和毗鄰的溫州、蒼南等地,3個月后寫下調查報告《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并提出“弱鳥先飛”的辯證法。1990年3月,他在《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
從1988年9月到1990年5月,緊緊圍繞閩東地區如何脫貧發展這一主題,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提出了許多內涵豐富、謀劃深遠的理念和觀點。扶貧既要改革創新的勇氣,也要鍥而不舍的實干作風,一個扶貧的科學思想體系日漸清晰。
1988年底,閩東全區脫貧率已達87.3%。對“山高坡陡石頭多,居住分散村莊多,基礎薄弱災害多”的閩東地區來說,身處惡劣環境中的群眾幾乎找不到脫貧的辦法,閩東嘗試對一些偏遠地方的受災戶實施“救災搬遷”工程,遷出的群眾較快脫貧。
1994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推廣閩東做法,實施大規模的造福工程。時任省委副書記、省委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經常深入調查,指導協調,甚至實地查看搬遷工作。
1997年5月,習近平親力親為,根據實地調研情況向省委寫了《關于閩東農村扶貧開發與小康建設情況的報告》。省委、省政府提出從1998年開始,花3年時間解決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問題。
1998年12月,全省造福工程暨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現場會在福安召開。習近平指出,徹底解決連家船民的上岸定居問題,把它列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
新時期,我省造福工程穩步推進。省委、省政府陸續出臺《加快實施“造福工程”的若干意見》《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十二五”時期“造福工程”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不斷拓展造福工程內涵,惠及更多群眾。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