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郡縣治,天下安。
從靠財政補貼過日子的貧窮農業縣,到連續17年躋身全國百強縣前十名、經濟總量連續24年位居福建縣域首位,泉州縣級市晉江的成功,得益于根植泉州沃土的拼搏創新精神,更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七下晉江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將晉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提煉概括為“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個關系”的“晉江經驗”,揭秘了“晉江奇跡”。
在紀念改革開放40年之際,回看晉江、泉州踐行和傳揚“晉江經驗”的歷程,對基層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落到實處,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泉州晚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多角度、全方位展現“晉江經驗”在僑鄉大地開花結果的恢弘篇章。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號角吹響。許連捷對父親說,天不再下雨了,要下金子了。
1979年初,26歲的許連捷聯合幾名村民,借助幾部縫紉機,悄然在自家屋內辦起了后林勞保服裝加工廠。他兼任廠長和技術員,由于產品物美價廉,港商訂單接踵而至。這是恒安集團CEO許連捷的第一桶金。
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創始人丁和木同樣深知“機遇不等人”,他變賣家當籌了1000元錢,和20多個人一起合作創辦家庭作坊式的鞋廠。兒子丁世忠自小在鞋作坊里長大,為后來創立安踏品牌埋下伏筆。
改革開放給了昔日的貧困縣改變的可能。憑借骨子里“敢拼、愛拼、善拼”的僑鄉基因,晉江成就了一大批從田間洗腳上岸的企業家,也讓這座縣級市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30多年間,從小作坊到大公司,100多個知名品牌、46家上市企業從這片創業創新的熱土上破殼而出,“晉江板塊”崛起為資本市場上不容小覷的力量。
根植于泉州“民辦特區”沃土,“晉江經驗”在實踐中碰撞升華,引領晉江連續17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前十強。而踐行“晉江經驗”的不懈探索,也讓泉州一次次突破思想藩籬,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踏破重關,成為經濟總量連續19年領跑福建的“領頭羊”。
晉江不斷提升城市景觀,豐富城市內涵,致力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品質城市。(陳金展 攝)
源 改革開放熱土孕育“晉江經驗”
思路決定出路。
GDP1.45億元、人均GDP僅154元,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5.7%,農民人均純收入107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0%;財政收入入不敷出,靠上級財政補助,這是1978年的晉江面對的現實處境。
改變命運的渴望積蓄已久,所以,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晉江人性格中“愛拼才會贏”“敢為天下先”的因子率先醒來,巧借對外開放橋頭堡的獨特優勢,點燃民營經濟的星星之火,開啟了全國聞名的“晉江模式”。
沒有資金就集資、合股或借貸,沒有廠房就“借雞下蛋”,沒有技術就去請、去借鑒,或自己學著干……敢于“吃螃蟹”的晉江人,哪怕一開始并不知道該做什么行當,也從不畏懼嘗試、努力尋找突破口:勁霸集團創始人洪肇明種過田,當過生產隊長,走街串巷賣水果,最后選擇做服裝;盼盼食品集團董事長蔡金垵賣過茶葉、紫菜、木耳、瓜子、桂圓干,直至找到商機做休閑食品;福建陸地港集團董事長李錦儀15歲起就開拖拉機跑運輸,到上世紀90年代國內第一個包飛機運貨……敢“拼”的晉江企業家們,愣是從一雙鞋、一件西裝、一張紙巾開始,闖出了一片天。
從“三閑”(閑房、閑資、閑置勞動力)起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過渡,再到“三資企業”上路、“產業集群”邁大步,晉江創造出以“市場經濟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從“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高產窮縣”,榮登福建省縣域經濟總量頭把“交椅”。世紀之初,正值中國剛剛加入WTO、亞洲金融危機余波未了,改革發展之路如何繼續前行,引人探索。也是在2001年,晉江市首次躍入全國百強“前十”,區域經濟格局初顯,經濟發展活力方興未艾。
在此過程中,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予以高度關注,七下晉江調研。
2002年6月,習近平同志帶著思考專程到晉江市調研。在調研中,習近平同志總結提出“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個關系”的思路,即:始終堅持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經濟,始終堅持在頑強拼搏中取勝,始終堅持以誠信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始終堅持立足本地優勢和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經濟發展,始終堅持加強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引導和服務;處理好有形通道和無形通道的關系,處理好發展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處理好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處理好發展市場經濟與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系。“晉江經驗”,由此提出。
兩個月后,習近平同志將此次調研思考整理提煉,撰寫成《研究借鑒晉江經驗,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一文,先后發表于《人民日報》和《福建日報》。他在文中提出“‘晉江經驗’是地方主動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積極實踐”。“晉江經驗”從此成為引領福建加快改革、全面發展的重要標桿,成為引領福建、泉州、晉江加快改革、全面發展的核心動力。
安踏重視設計研發,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廣受青睞。(張九強 攝)
穩 泉州經濟總量連續19年居福建首位
世紀之思,引領時代之潮。回望16年,以堅守實體經濟為鮮明特色的“晉江經驗”,是泉州穿越風雨的行動指南,也在泉州的發展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和滋養。
北京時間2018年3月5日,安踏位于美國舊金山的Nice Kicks鞋店,千人為了安踏集團旗下首款全球限量籃球鞋“KT3-Rocco”排起長隊。無獨有偶,361°、貴人鳥……這些在國內外市場上廣受青睞的體育品牌,也都來自世界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晉江。企業正通過高質感的商品,讓全球消費者建立起對中國品牌的認知。
晉江人不曾想到,當初那小作坊里的敲敲打打,竟沿著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以專業化配套、產供銷合作等形式迅速擴散,形成雄踞一方的產業集群,讓“中國鞋都”名揚世界。而這背后,正是晉江政企緊抓實體經濟“看家寶”的不變堅持。
以晉江為“排頭兵”,多年來,“十分天下有其九”的民營經濟在泉州各地不斷躍升,晉江的紡織、鞋帽、食品、建陶,石獅的服裝,南安的建材、水暖,惠安的石雕、建筑,安溪的茶葉、藤鐵工藝,永春的蘆柑,德化的工藝陶瓷……圍繞區域特色產業,一個個集群不斷壯大,在全國乃至國際市場上打響了“中國紡織產業基地”“中國拉鏈之都”“中國建材之鄉”“中國水暖之鄉”“中國石雕之鄉”等響當當的名號。
成長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但無論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給滿足于貼牌加工的泉州企業以當頭一棒,或是歷經金融危機洗禮和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震蕩,泉州黨委政府始終扶持引導企業錨定實體經濟,在拼質量、創品牌、強管理、爭上市的同時,集中資源抓龍頭、鑄鏈條、控風險,使得制造大盤穩定增長、企業格局持續優化,經濟總量連續19年領跑福建。目前,泉州已擁有上市企業104家、獲評中國馳名商標155枚,成為名副其實的“品牌之都”。紡織鞋服保持“7上8下”增長(7%—8%),機械裝備、建材家居、工藝制品等均保持兩位數左右增長;到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工業產值“好中差”占比76.4∶14.7∶8.9,“好”產值占比首超70%,低端過剩產能逐步清出,大的更大、中的更專、小的更活。
不同于傳統陶瓷制造模式,九牧衛浴全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令人大開眼界。(陳曉東 攝)
進 “兩個試點”引領動能轉換
先人一步才能勝人一籌。
當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等問題初露端倪,泉州黨委政府迅速吹響產業轉型升級的號角。嗅覺靈敏的晉江人率先發力,通過創立“產業創投引導基金”,下設“智能裝備”“互聯網+”“創新創業”3只子基金,引導投向集成電路、石墨烯等新興產業。
讓一枚從9層高樓落下來的雞蛋,砸在鞋墊上完整無損——在晉江,福建海峽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發的石墨烯3D多層微氣囊鞋墊、石墨烯高分子抗菌技術等,不僅讓鞋墊吸汗又吸臭,還給這個傳統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彈力體驗。僅2016年,貴人鳥公司單家企業就下了1.6億元的訂單。未來,先進的石墨烯技術還將植入紡織鞋服、涂料等傳統產業,實現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跨界融合創新。
一枝獨秀不是春。在南安,作為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九牧將創新視為領先行業的動力,16個實驗室、8個研究院、超過2000名研發設計團隊、近3000項產品專利,讓“智能更懂生活”,更引領企業在“廁所革命 干凈中國”的大背景下跨越發展。
在洛江,由一家小小的五金廠起步,嘉泰數控靠著與市場亦步亦趨的創新貼近,成長為裝備制造業的龍頭。特型材料加工克服易碎易裂的行業難題、數字化工廠領先國內同行、數項五軸加工技術刷新全國空白……這樣的表現,讓企業囊括“高新技術企業”等60多項榮譽稱號,也帶來20%以上的持續年增長。
在安溪,中科生物植物工廠讓“萬物生長靠太陽”的名言,有了新時代新演繹。通過將LED光譜技術應用于植物生命科學領域,植物工廠讓太空、海底、荒漠、高原等特殊地域種植綠色蔬菜成為現實,基于“礦質營養說”和無菌技術,強化特定功能性的中草藥種植也正逐步研究推進。除了上市高品質蔬菜,模組化的智能生產設備眼下已新鮮面市,未來將向歐美等國家整體性輸出。
……
以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制造2025”城市試點示范“兩個試點”為契機,泉州發力供給側,創新促轉型,打開對接前沿、問智全國的嶄新通道。
劍指產業結構調整,傳統、重化、高新三大板塊加快形成,晉華存儲器、中化煉化一體化二期等龍頭項目紛紛落地,泉州芯谷、中化專屬園區等加快產業鏈集聚。“第三產業提升年”持續深化,三產占GDP比重穩步提升。
2013年以來,泉州主動對接實施國家“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全市每年投入近1000億元。“大院大所”、人才“港灣計劃”及中科院泉州裝備所等36個高端平臺建設,為動能轉換注入活力。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網上虛擬產業園、泛家居及第三方第四方平臺漸成規模,去年電商交易額達4000億元。
與之相伴的,是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清理規范行政審批申報、商事制度改革、“無間貸”等創新舉措為企業減負“松綁”,深化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推行集群注冊、“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等激發市場活力,市場主體突破70萬戶,較2014年改革前翻了一番多。
乘“一帶一路”東風,海絲拓展開放新空間。東亞文化之都、亞藝節、海藝節等活動擦亮城市名片,商貿借船出海,拓展海絲朋友圈。2017年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額達720億元,占全市貿易的“半壁江山”。
好 七成以上財政投入民生事業
城像城、鄉是鄉,本地外來一個樣。
質樸的話語,卻道出讓先進生產力自然融入城市、根植發展的真諦。
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近年來,晉江在新型城鎮化中脫胎換骨,逐步從一個“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的特大鎮蛻變,朝著打造“本地人留戀、外地人向往,可托付終身”的現代化品質城市邁進。贏得2020年世界中學生運動會舉辦權,是晉江的自信,也讓世人重新認識晉江。
深諳“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要義,晉江不僅每年把65%以上本級財力投入民生領域,還在全省、全國率先實行新農合跨省異地結報、率先實現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即征即保”、率先實現治安巡邏村社全覆蓋、率先推行“居住證”制度等,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放眼泉州,以獲批實施以海絲和古城為特色的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國家試點為契機,深內涵、強后勁、高顏值的城鄉面貌煥新正在漸次鋪展。金魚巷等古城背街小巷經過“微改造”再現芳華,多彩交通體系暢通了古城交通的“微循環”……著力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古城,泉州通過微擾動改造、低沖擊更新、整體性保護、家園式管理等方式,逐漸在古城保護與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新城建設同樣是大手筆,隨著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生態連綿帶”的構想,泉州將用綠道串起山林、水體、濕地、田園等自然資源,形成相互貫通、連綿成片的生態體系,讓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
全力做大民生福祉,泉州將七成以上財政用于民生事業。脫貧攻堅深入推進,到2017年年底18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退出;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全市267條河流全部落實河長制……隨著補齊民生短板的教育舒心、衛生與健康暖心、養老貼心和民生基礎設施安心“四心工程”,集中解決民生欠賬的“泉州XIN行動”等加速推進,上好學、看好病等樸素的民生愿望,將在更廣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讓群眾得到滿足、收獲滿意。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