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樂峰鎮爐山村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
小小馬蹄筍 致富好幫手
一場降雨過后,黃培峰在林地間開挖馬蹄筍。 (林勁峰 攝)
連日來的陰雨天氣,為干渴的農作物送上急需水分。在南安樂峰鎮爐山村,吸飽水的竹子郁郁蔥蔥,不斷破土而出的馬蹄筍,讓種植戶們笑開顏。
近年來,爐山村從寧德市引種馬蹄筍,成立種植基地,發展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為當地農民開辟增收新路。這一模式,更如“雨后春筍”般,被推廣至泉州多地。目前在全市范圍內,已形成10多個馬蹄筍種植合作社、2000多畝種植基地的集群效應,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記者 蔡紫旻 通訊員 林鋒利
“致富筍”在南安扎根
記者驅車來到樂峰鎮爐山村時,馬太馬蹄筍生產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培峰正在收筍、發貨。他一邊忙著挖筍、切筍,一邊抽空介紹情況:“最近雨水多,一棵竹子差不多三天就能收一次筍,要求發貨的客戶很多,一點也不愁賣!”
黃培峰的家鄉寧德,馬蹄筍肉質脆嫩、鮮甜爽口、營養豐富,既可以切片生吃,也可以清炒、煮湯等,深受市場歡迎。當地早已形成產、銷、深加工的馬蹄筍產業鏈。幾年前,在泉港工作的黃培峰希望退休后歸隱山林,尋找一塊適合種植馬蹄筍的土地,把家鄉的“致富筍”推廣到泉州。
一聽說黃培峰在找地,爐山村村民潘沿河立馬想到了自己的家鄉——南安樂峰鎮,這里冬季溫度高,不會有霜凍,5月至10月收筍季節高溫多雨,十分適合馬蹄筍生長、收獲,更重要的是,種植馬蹄筍,說不定是鄉親們的致富新路。
2015年,經過一番考察,黃培峰帶著從寧德引種的馬蹄筍種苗,在爐山村推廣種植。在樂峰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他成立合作社,吸引10多戶村民加入,并與上百戶村民簽訂租賃合同,流轉山地133畝。
2017年,馬蹄筍種植基地迎來第一次豐收。當年5月,泉州雨水多,山上冒出的筍尖尖,以驚人的速度生長,一棵竹子3天左右收割一次,整個收獲季節,單棵竹子能挖一兩百個筍。10月之后,隨著氣溫下降,基地轉而進行育苗,來年1月到3月,以賣竹苗為主。“馬蹄筍市場零售價一斤10元左右,竹苗一棵也有10多元。”潘沿河說,“致富筍”就這么在家鄉扎下根。
推廣成立10多個合作社
這段時間,泉州的降水量逐漸增多,黃培峰的手機每天響個不停。電話里,外地銷售商不斷訂貨;微信上,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
眼下,馬蹄筍迎來采摘忙季。農忙時,基地雇傭的村民每天能獲得100多元收入。采筍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勞動量也不大,對于留守的中老年村民而言,這是一項容易上手的活,一個月能收入4000多元。對于合作社農戶而言,除了每月工資,年底還能根據入股比例參與合作社利潤分成。黃培峰說,這是一條農民“家門口”的增收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有一個愿望,就是把馬蹄筍推廣到泉州更多地方,合作社的名字都想好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藍天、白云……”黃培峰告訴記者,馬蹄筍無需農藥,施有機肥,適合南方山地種植,去年降水少,基地收了26萬斤筍,雨水較多的2019年,收成有30萬斤,竹苗一年也能賣掉1萬多棵。
爐山村馬蹄筍還“觸網”了。在淘寶、拼多多等知名電商平臺,馬太馬蹄筍網店的筍苗、馬蹄筍打包妥當,銷往浙江、江西、廣東、廣西、云南、海南等省份。
樂峰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副主任雷燕銘說,爐山村的合作社已經上了軌道,“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被推廣到更多地方。在泉州范圍內,洛江、泉港、惠安、南安、安溪等多個縣(市、區)均有合作社成立,基地技術人員手把手教農民種筍技術。“前三年最關鍵,我們會選擇在種植、施肥等重要階段幫助大家。”黃培峰告訴記者。
目前,以馬太馬蹄筍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為圓心輻射開來,泉州范圍內的馬蹄筍種植合作社已超過10家,種植面積2000多畝。小小馬蹄筍,不僅盤活了爐山村的山地,成為當地新的特色農產品,還為更廣泛的鄉村山地帶去發展新思路。黃培峰說,希望用3—5年時間,在泉州拓展1萬畝馬蹄筍種植基地,把星星點點的合作社連成串,成立屬于泉州的馬蹄筍生態種植聯合總社。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