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即將收官。這一年,一項項教育政策穩步推進,一個個教育熱點引發關注……全市教育系統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生命線,主動提前布局、有力應對變局、奮力開創新局,努力推進基礎教育全省走前列、產教融合全國出經驗,把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盼變成“看得見的風景”。在辭舊迎新之際,我們一起盤點那些屬于2023年的教育記憶。
我市努力推進基礎教育全省走前列
教育項目建設進展加快
家門口好學校不斷“上新”
在東海片區,泉州市晉光小學濱海校區主體結構已封頂,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該校區位于市區東海中央商務區,建設三棟教學樓、一棟綜合樓,規劃24個班,新增學位超1000個,預計2024年6月完工。
與此同時,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城東北校區也正在抓緊施工,該校區位于城東片區青蓮街與迎暉路交接處(西南側),占地約30畝,辦學規模為36個班,新增學位1350個,力爭項目于2024年6月完工,預計2024年秋季能交付使用。
為保障教育資源供給,今年全市35個中小學項目順利投用,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1.3萬個、中小學學位3.25萬個,創建鄉村溫馨校園225所、累計創建467所,全市50%的鄉村學前教育辦學點已達到省級標準。
名校名師的教學資源實時錄播,打破時空限制。
泉州五中名師課堂上線
名校資源打破時空限制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正、余弦函數的圖象》《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在泉州市在線教育一體化平臺上,泉州五中名師課堂在線同步、實時直播,還能錄播存檔、隨時回放,讓全市的孩子都能隨時隨地聆聽名校名師名課。“泉州五中名師課堂”11月1日開始上線,首期開放了初一、初二的語文、數學、英語三大學科,高一、高二的數學、物理、化學三個學科。
“這樣的線上資源真是太好了,讓我們能聽到不一樣的課堂,就好像身臨其境一樣,對我們的學習很有幫助。”泉港二中高一學生莊同學說。“泉州五中名師課堂”的開放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共享,有利于全市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除了“泉州五中名師課堂”,泉州市教育局還在平臺上提供其他名校、名師的教學資源,有1500多萬份的專題講座、精品優課以及課程資源。全市的孩子都能在平臺上自主選擇自己所需的名師課程隨時隨地回放復習。隨著名師課堂錄播的豐富,有大量的數據積淀,讓一些學有余力的孩子能在平臺上進行觀看自學。
“5G+專遞課堂”試點不斷擴大
“5G+專遞課堂”推廣
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全市
“同學們,今天我們有三個班級的小伙伴要一起上課,先和遠方的朋友們打個招呼吧。”通過“5G+專遞課堂”,來自泉州三所不同學校的同學們驚喜地看到了一起上課的“線上”同學,大家互動活躍,打破了地域限制。憑借“神奇的屏幕”,多地多校的師生得以在“云端”相會,優質的教育資源通過5G網絡飛入鄉村課堂,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助力鄉村振興,相關經驗做法被《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刊載推廣。
泉州積極探索“5G+”教育新生態,在全國率先實現語文、數學、英語三大學科的“5G+專遞課堂”常態化應用。在去年開展試點的基礎上,今年進一步擴大覆蓋面,結對幫扶229所鄉村學校、920名鄉村教師,1213個試點班級、1667名教師和5.83萬名學生參與,讓優質教育資源輻射了全市13個縣(市、區)。
“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擴大
從“被動輸血”到“自我造血”
1所名優校+N所學校,以“一對二”或“一對多”等形式開展教育發展共同體辦學,提高辦學質量,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樣的“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創新辦學形式,在泉州廣泛鋪開。泉州市教育局遴選條件成熟的中小學校先行試點,堅持“一共同體一方案”,成熟一個組建一個,先推出首批23個“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充分發揮名優學校示范引領作用,通過理念、資源、方法、成果、品牌的共建共享,注重名優校對薄弱校、新建中小學的“輸血再造”,充分激發薄弱校、新建校的“自我造血”,努力實現優質基礎上的協同共進。
今年,市教育局在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穩步擴大培育對象,經遴選、研究確認了100個“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其中,普通中學“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30個,覆蓋91所中學;小學“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40個,共覆蓋143所小學;幼兒園“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30個,共覆蓋74所幼兒園。同時,開展“強質量、樹品牌”教育教學開放展示交流活動,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試點中小學校長職級制
讓校長“能上”也“能下”
考核校長的績效,完善中小學校長評價辦法和標準,把辦學情況和對校長的評價作為職級晉升的重要依據,明確和完善校長退出機制,讓校長“能上”也“能下”。今年,我市試點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目前已完成市直學校與4個試點縣市區的校長職級首聘工作。
泉州市教育局出臺《泉州市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突出正向激勵,實行新增校長職級績效工資,在現行教師工資績效基礎上,以增量績效形式納入績效工資總量管理、不納入績效工資總量基數,單列計算,充分調動校長積極性。
為了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我市進一步擴大學校在副校長聘任中的參與權和選擇權,由學校提名,經組織考察或競聘上崗。深化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調配,實現教師和編制在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學段之間動態調整,化解師資區域不均和學科結構失衡問題。進一步加強崗位聘任和聘后管理,推行校內競聘制度,鼓勵學區或縣域內“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通過跨校選聘等方式自主擇優聘用教師。
實施市直小學“入學一件事”
中考中招改革讓入學更陽光
“太好了!入學手續在網上都可以辦妥,一趟都不用跑!”孩子在今年9月份入讀泉州市晉光小學的許先生高興地表示。今年,我市實施“小學入學一件事”網上招生服務改革,家長可通過網上報名登記、查看審核結果和錄取結果,足不出戶就能搞定。
今年,我市深入推進招生制度改革,首次實施“小學入學一件事”網上招生服務,首次通過中考中招信息管理平臺實現普通高中、中職、技校志愿填報、投檔錄取“全覆蓋”,讓就學入學更加便捷、陽光。2023年中心市區普高錄取率已達64.55%,下一步將力爭達到70%。今年高考成績斐然,繼續呈現多點開花、競相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態勢。
立足名師培育,促進教師隊伍遞進式發展。
基礎教育人才引進行動
促進教師隊伍遞進式發展
今年5月,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的吳艷玲博士入職泉州市培元中學,成為我市基礎教育引才“百千”行動的首位博士研究生。為了打造優秀教師隊伍,推進泉州市“基礎教育人才引進行動”,在專項招聘、職稱直聘、職稱單列、提拔晉升等方面加大引才扶持力度,目前已引聘高校優秀博士生、本科畢業生、研究生1348人來泉任教。
爭取編制部門支持,推動落實新一輪中小學重新核編,補充在編教師5532名。培育力度進一步加強,實施新教師“啟航計劃”、初中強師計劃、名師培養計劃和校長領航計劃,遴選培養市級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培養對象2100名,公布“十四五”市級中小學名師工作室45個,填補名師工作室學科空白。
中小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勞動教育
籌集教育基金超10億元
弘揚重教興學社會風尚
今年9月,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社會各界熱心教育事業人士、企業家鼎力支持,向泉州市教育基金會捐資1.1億元,示范帶動各縣紛紛仿效。在今年教師節前后,市、縣兩級各類教育基金累計收到捐贈超9億元,充分體現了泉州重教興學的社會風尚。
泉州市教育基金會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強市級教育基金、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工作要求,不斷加強內部治理,被評為5A級省級社會組織,并獲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同時合理規劃教育公益項目,積極配合市教育局和各類涉青少年兒童的組織,開展獎助學校師生、慰問病困教師、支持教育科研、改善辦學條件等形式多樣的教育資助項目22項,公益支出達2000多萬元。各地教育類基金也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在全社會營造了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
打破學段壁壘校際邊界
遴選拔尖創新人才苗子,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更多未來科學家、未來工程師。今年,我市出臺實施中小學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工程的指導意見,確立泉州五中作為全市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試點基地,負責全市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早期培養和跟蹤評估,靈活運用部分周末及寒暑假時間在試點基地開展個性化指導,為有創新潛質和學科特長的學生營造更適合的成長成才環境。積極組織學校師生參加各類全國、省市級科技競賽,共獲國家級獎項52個、省級獎項253個,總成績位居全省前列。
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工程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充分利用各類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資源,實施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工程,對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基礎學科的拔尖創新人才進行小、初、高、大一體化規劃,打破學段壁壘、校際邊界,打造優質教育供應鏈,鍛造特殊人才成長鏈,推動形成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共識,將我市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推向新高度。
泉州推動高校、職業學校與企業建立緊密戰略合作關系。
推動高校升格有實際進展
產教融合先行示范出經驗
近年,我市加快推進“雙一流”高校和一流應用型高校建設,推進市政府與華僑大學的市校共建項目建設,支持泉州師范學院爭創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兩校在今年雙雙榮獲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泉州醫高專、黎明職業大學升本工作取得新進展,泉州醫高專南安校區建設有序推進,福建醫科大學泉州灣研究生科創實踐基地、黎明職業大學洛江校區規劃落地。
今年,我市成功召開建設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推進會和泉州市產教融合大會。政行企校聯動,組建泉州市產教融合聯盟、產教融合研究院,建成產教融合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推動產教同向奔赴、精準對接、互利共贏。發布5個地方性產教融合建設標準,培育5個市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69個產教融合特色專業群,推動建設3個市域產教聯合體,1個入選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實施泉州高校“留才獎”,推動畢業生留泉就業創業,2023年在泉高校為泉州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2萬余人。泉州市產教融合的經驗做法入選全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典型案例。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