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辦茶葉合作社 “產茶大村”謀脫貧
前洋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徐希賢向來訪人員介紹村情
核心提示
2014年,地處安溪偏遠山區的大坪鄉前洋村,雖坐擁“產茶大村”名頭,仍被定為市級重點幫扶貧困村;同一年,泉州晚報社員工徐希賢掛職前洋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以來,村民們逐漸體會到村里悄然發生著變化。
擺脫貧困仍是前洋村最大的命題。昨日,省扶貧“兩會”,市扶貧開發協會,安溪縣政府,泉州晚報社,及安溪縣脫貧辦、大坪鄉等相關負責人,深入前洋村走訪,共同探討貧困村的脫貧致富之路。
□記者 廖培煌 實習生 彭堅林 文/圖
年產茶葉百萬斤 茶村仍戴“貧困帽”
安溪縣是產茶名縣,人口僅為1155人的前洋村也是產茶大村,全村茶園473畝,每年產茶100萬斤以上。只是,受土壤、茶園管理、制茶工藝等方面的制約,前洋村只能種植較為低效的毛蟹品種。
怎么個低效法?絕大多數茶園產出的毛蟹茶葉,價格低廉,每斤10元左右,有時候連成本都不夠。已有部分茶農放棄種茶,外出打零工以維持生計,留守村莊的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及兒童。
此外,該村交通極其不便,通往外界主要公路狹窄、彎多、坡陡,嚴重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
多方面因素導致全村經濟發展緩慢,2014年,前洋村被定為市級重點幫扶貧困村,由泉州晚報社掛鉤進行幫扶。
貧困成因各不同 不同措施來幫扶
徐希賢到任后,組織村兩委對村情進行了詳細的摸底。近260戶的村民中,符合國家標準、省定標準的貧困戶共計13戶,其中大部分因病因殘,缺乏勞動力,居住環境惡劣,部分貧困戶為孤寡老人,生活自理困難,需要長期進行結對幫扶。對此,村兩委決定,對貧困戶致貧情況進行分門別類登記,認真研究,通過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幫扶。
如貧困戶高立一家,以種植茶葉為主要經濟來源,但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制作技術,加上機械不全,使茶葉的質量和價格偏低。村里決定為其添置制茶設備,提供技術支持。
貧困戶陳環,獨自生活的她靠給人加工雨傘維持生計,每月三四百元的收入,生活條件較差。村里決定適當給予經濟補貼,補助其開展更大批量的來料生產加工,以幫助其增加收入。
因地制宜謀發展 推動茶產業轉型
前來調研幫扶的相關人士認為,前洋村茶葉發展受限于地理位置、傳統制茶工藝及銷售渠道單一等因素,茶葉面臨產業轉型瓶頸。富有經驗的人士建議,前洋村可因地制宜,依托現有的茶葉生產規模和條件,進行產業升級和轉型。
徐希賢和村委會主任高火雷,帶領村民正沿著這些建議的方向努力。目前,村里正在對前洋村通往龍門的4.48公里主干道進行拓寬,同時硬化修葺各自然村的2.68公里泥濘路段,預計今年6月份可竣工驗收。
此外,村里正積極籌辦前洋茶葉專業合作社,以前洋村無公害毛蟹紅茶為主推,塑造自有品牌,帶動其他茶種及自有優質農產品的銷售,提高村民經濟收入。“每斤10元,品質提升、品牌打響后,按每斤增加到20元計算,100萬斤的產茶量,就可以增收1000萬元增收,效益相當可觀。”
徐希賢介紹,合作社將通過招商引資創新發展模式,以泉州晚報、東南早報、泉州網主流媒體包裝推廣,借助96339熱線銷售平臺和電商平臺暢通銷售渠道,打開市場;對接產學研一體化,聯系構建高校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助力創新驅動。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