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8月,走進德化縣春美鄉,田野到處都呈現出一片金黃色的喜人景象,全鄉1萬多畝黃花菜喜獲豐收,菜農正頂著炎炎烈日采摘、蒸制、晾曬黃花菜。據了解,由于銷售價格可觀,且兼具食用與欣賞的雙重效用,小小的黃花菜在本地逐漸種出了一個農業大產業。
□記 者 呂斯達
通訊員 賴發進
賴傳雙
經濟效益可觀 成“精致農業”典型
在該鄉梁春村,村民陳祖水一家起得比往常要早,六點鐘不到就來到自家的田地里采摘黃花菜。以前他只是在種植水稻的空余時間里零散種植黃花菜,由于經濟效益不錯,這兩年他已經把黃花菜的種植規模擴大到三十多畝。
“由于綠色純天然的特點,1斤干的黃花菜批發可以賣到30多元的好價錢。”陳祖水介紹,8斤新鮮黃花菜能曬出1斤干黃花菜,去年家里收成4000多斤干黃花菜,都賣出去之后,自己在信用社的賬戶就又多了10多萬元的存款。今年成熟季剛到,目前正加緊采摘,趕早上市。
據悉,在當地像陳祖水這樣大規模種植黃花菜的,已不在少數,這不僅得益于專業化、科學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更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正確引導,通過向農民提供資金扶助、技術指導等,并積極進行產銷對接與市場推廣,調動了農民種植黃花菜的積極性。
據春美鄉黨委書記洪忠建介紹,黃花菜種植在當地擁有悠久的歷史,這里生產的黃花菜酸性較低,又耐煮,因為品質較高,經濟效益可觀,已成為春美鄉乃至德化縣一個典型的“精致農業”代表之作。
引進臺灣新品種 增加產值效益
由于黃花菜適應性強、植培管理簡單,同時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如今種植黃花菜已成為當地菜農主要經濟收入之一。但一家一戶的作坊式生產,遠遠無法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在此情況下,當地組建了十八格黃花菜專業合作社,并注冊“十八格”商標。
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員117戶,其中黃花菜種植戶115戶,成員分布在梁春村等黃花菜主產區及附近的大銘鄉、湯頭鄉等鄉鎮。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十八格黃花菜已經成為福建省著名商標,并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
與此同時,當地引進臺灣黃花菜種植專家張世澤的加工技術,合作成立了黃花菜加工廠。摘采、入鍋、水煮、撈起、曬干,通過把握恰到好處的節奏,在制作干品的同時保留了它特有的鮮艷色澤。記者在加工廠看到,田間地頭的“忘憂草”(黃花菜的別名),經過加工廠的生產流程以后,就成了我們常見的黃花菜了。據悉,一斤干黃花菜,要2500朵鮮花才能曬成。
因為黃花菜經過長期的扦插繁育之后,也會存在種質退化的問題,當地這幾年正不斷引進試種臺灣地區的黃花菜新品種,爭取在農戶中推廣種植花期更長、產量更高的黃花菜新品種。春美鄉鄉長曾華基告訴記者:“只有通過不斷求新求變,讓農民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他們才愿意留在農村從事種植業,而只有農民留下來了,農業的發展才更有希望。”
兼具藥用欣賞價值 是寶貴鄉土作物
“觀為名花,食為佳肴,用為良藥”。洪忠建告訴記者,除了食用價值,黃花菜本身具有很好的欣賞價值,因為可以一舉兩用,它還是“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可多得的鄉土作物。
而除此之外,在洪忠建看來,黃花菜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可供挖掘的作物品種。它既是叫做金針菜的蔬菜,也是叫做忘憂草的觀賞類花卉植物,甚至還可以從文化層面提升為“母親花”。
據悉,除了春美鄉之外,在安溪感德、龍涓、西坪等地的生態茶園中,黃花菜普遍被用來作為梯壁留草的美化植物;而在南安向陽,當地也在結合經濟效益與生態價值的基礎上,種植了數百畝的黃花菜。
此外,“黃花菜是一種很好管理的作物,且種植過程重要節點都與其他農事相錯開,是山區農戶增產增收的好幫手。”據德化縣農業局相關人士介紹,因為農事的彈性更強,且具有觀賞與食用的雙重效用,小小黃花菜在德化逐漸種出了大產業。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