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致力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19.匯聚泉州力量。以閩南文化為精神紐帶,匯集海內外3000萬泉州人的眾力、眾智,主動融入全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加速推進“十大行動計劃”,重點提升與“海上絲路”沿線東南亞、南亞、西亞、中東、北非等國家和地區的開放合作水平,努力在延續歷史中創造歷史。進一步密切泉港澳僑合作,深化與海內外泉籍社團(包括異地泉籍商會)的溝通聯系,建設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等綜合服務平臺,支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建設和海外華文教育,涵養新華人華僑和華裔新生代資源,增進民心相通,更好地吸引海內外泉籍鄉親回鄉投資興業。發揮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的平臺作用,促進泉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及城市工商業界之間的聯系合作,開辟深化南南合作的民間對話渠道;拓展友城網絡,推動城市間文化、旅游等多領域對接合作,構建合作共贏的“一帶一路”經濟大市場和城市“朋友圈”。
20.擴大經貿往來。積極復制推廣自貿區政策,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適應的新體制,實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實施優質優價、優進優出戰略,更好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和工作機制,更加注重引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引進先進技術、人才和智力資源,爭取設立“海上絲路”產業合作園區。構建境外投資綜合服務體系,鼓勵合適產能“走出去”,支持民營企業本土做大微笑曲線兩端,同時抱團到泉籍華人華僑集中地區建立資源開發基地,打造產業制造端境外集聚發展平臺。推動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建設,促進加工貿易優化轉型。擴大“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品牌博覽會”、“泉州品牌境外行、海絲行”等影響力。
21.加強互聯互通。致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樞紐港,推動泉州港與“海上絲路”沿線主要港口城市締結友好港口、互設辦事機構、拓展代理業務。推動與周邊及內陸口岸通關協作,支持跨區域建設“陸地港”、“飛地港”,吸引更多周邊和內陸貨源在我市進出口。提升跨境通關和海空運輸便利化水平,增加國際通道,爭取機場獲得更多航權、時刻資源和實行72小時過境免簽等政策。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推進泉州出口加工區升格綜合保稅區,探索一區多園發展模式。推動金融領域開放創新,推動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跨境電商外匯支付等業務創新試點。
22.深化泉臺融合。以祖地、宗親文化為紐帶,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與臺灣各界的往來。推動世界閩南文化節常態化舉辦,辦好鄭成功文化節、關帝文化節、清水祖師文化節、鳳山文化旅游節等精品活動,提升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等兩岸交流基地功能,繼續推動鄉鎮、同名村、社區對接,深化姓氏宗親、宗教和民間信仰、民俗文化交流,強化親情鄉情紐帶聯系。擴大泉臺青少年交流交往,設立臺灣青年創業基地。推動臺商投資區建成兩岸經濟對接重要平臺和先行先試示范區。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等對接升級,深化與臺灣百大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同業公會對接。提升臺灣農業技術交流推廣中心、臺灣農民創業園等載體建設水平。支持在泉臺資企業轉型升級。積極落實ECFA協議,擴大泉臺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規模。構建泉臺便捷通道,創新口岸通關機制。拓展泉臺海空直航,加強泉臺港口合作,提升泉金航線服務能力,增辟客運、貨運直航新航點。加快金門供水工程建設。
(五)著力補齊社會民生短板
23.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強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健全覆蓋城鄉、延伸基層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解決城鄉、區域、人群之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問題。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增長長效機制。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基本公共服務提供。
24.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切實做到教育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投入優先保障、公共資源優先滿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突出辦好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事業,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城鄉教師交流。堅持學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創新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應用技術和技能型院校。整合優化高等教育資源,加強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建設,支持華僑大學、泉州師院等在泉高校高水平辦學。辦好特殊教育。完善涵蓋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健全殘疾學生助學政策,探索建立農村留守兒童資助政策體系。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遠程教育。完善教育督導,加強社會監督。支持和規范發展民辦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
25.下力氣提升民眾健康保障水平。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全面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堅持“三醫”聯動,破除逐利機制,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和公立醫院科學補償機制。實施分級診療制度,優化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增加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健全上下聯動、銜接互補的醫療服務體系,完善基層醫療服務模式,發展遠程醫療。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加大城鄉衛生人才培養使用與隊伍建設,重點解決衛生人才短缺問題。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農村流動,推進全科醫生、家庭醫生、急需領域醫療服務能力提高、電子健康檔案等工作。強化醫療質量監管,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實施名院、名科、名醫戰略,創建全國中醫藥先進市。加強疾病預防控制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加強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綜合防治和職業病危害防治。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倡導優生優育,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促進體育消費,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建設全國體育產業聯系點示范城市。
26.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不斷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差距。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健全企業工資決定及正常增長機制,建立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完善工資支付保障機制。落實公務員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定期調整制度,合理平衡區域間工資收入差距,推動收入分配向基層工作人員傾斜。深化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農民生產性、經營性、工資性和財產性收入。
27.織好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網。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養老、醫療保險從制度全覆蓋向人員全覆蓋轉變。建立健全大病住院保障為主、兼顧門診補償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加快建立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和疾病應急救助制度。提高工傷、生育保險待遇。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積極培育公益慈善組織。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支持泉港推進全國“救急難”綜合試點。推行以公租房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推進城鄉危房及石結構房屋改造。
28.加強和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深化平安城市建設,以落實綜治責任為龍頭,推進治安防控立體化、城鄉社區服務管理網格化、矛盾糾紛調解多元化。建立黨委和政府主導的權益維護機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健全應急指揮機制、聯動處置機制、輿論引導機制,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落實食品藥品安全責任制,健全食品藥品企業“黑名單”制度,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強化餐桌污染治理。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加強危爆物品監管,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