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著力協調發展,促進整體均衡。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優化新型城鎮化布局和形態,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戶籍人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48%和67%左右。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實行全域規劃,優化建設布局,不斷提高交通、能源、水利、環保、商貿、信息、海洋、氣象、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統籌山海協調發展,繼續念好“山海經”,推進沿海地區經濟與山區生態、經濟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弘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傾力支持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水庫庫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到2018年現行國定扶貧標準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現行省定扶貧標準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摘帽。統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提升文化軟實力。
(三)著力綠色發展,實現循環低碳。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落實主體功能區布局,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嚴守生態紅線,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單位GDP能耗保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倡導文明、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全國首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建成,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好的美麗福建。
(四)著力開放發展,深化合作共贏。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培育新型業態和功能,加快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著眼建設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經貿合作的前沿平臺、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域、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大力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走出去并重、引資引技引智并舉,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更好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十三五”時期年均實際利用外資75億美元,外貿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推動閩臺深度融合發展。發揮外事優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匯聚僑心僑智僑力,提升閩港澳僑合作水平。
(五)著力共享發展,體現和諧公平。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增長長效機制,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提升整體公共服務水平,健全覆蓋城鄉、延伸基層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推動更高質量就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進教育公平,優質教育資源更加均衡。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打造健康福建。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大力發展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多樣化養老服務,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機構養老床位數超過35張。推進法治福建、平安福建、誠信福建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切實維護公共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三、2016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我們要進一步堅定發展信心,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增長、調結構、強動力、惠民生、防風險,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十三五”發展再上新臺階開好局、起好步。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產總值增長8.5%,力爭更快更好些,保持比全國高2個百分點左右的增幅;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外貿出口增長2.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落實節能減排降碳任務。
為實現以上目標,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
(一)注重從供給側發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圍繞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優化存量、提升增量,落實《福建省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推動主導產業強龍頭促配套,重點產業提質量創優勢,新興產業加速度上規模,大力推進“互聯網+”,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升級,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開展制造業升級行動。實施產業龍頭促進計劃,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完善產業鏈關鍵環節和上下游配套,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突破技術含量高的上游環節,推動石油化工產業發展“高精特專”產品,推動機械裝備產業擴大高端產能、提升低端產能。實施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完成技改投資4800億元,抓好500項重點技改項目。推進智能制造試點和“數控一代”創新應用示范工程,推動紡織服裝、鞋業、食品、建材等行業實施“機器換工”,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與高科技嫁接、與設計聯姻、與品牌聯動。實施中小企業成長計劃,改造提升工業園區,完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