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設特色現代農業,夯實“三農”發展基礎
保障糧食有效供給。嚴守耕地紅線,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落實和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80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650萬噸以上。拓展糧食產銷合作,加強糧庫建設,確保糧食儲備規模達到360萬噸以上。
做大特色優勢農業。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引導有機種植,集中力量打造7個特色優勢產業。提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水平,支持發展設施農業項目。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流通服務業,拓展農村電商,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高標準農田55萬畝以上,發展節水灌溉面積70萬畝。實施大水網規劃,抓好長泰枋洋、羅源霍口等16座大中型水庫和平潭及閩江口水資源配置等19個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加強水庫、海堤除險加固。繼續實施漁業防災減災“百千萬工程”,推進20個二級漁港建設。
深化農村改革。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引導土地經營權依法規范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穩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實施年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加快發展家庭農場,引導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機制,積極發揮農科院所作用,加快農業“五新”推廣應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強化森林經營,發展林下經濟。穩步推進國有林場、供銷社等改革發展。擴大村鎮銀行和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創新支農金融產品,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四)切實加強城市工作,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以人為核心,科學規劃建設管理城市。遵循城市發展規律,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突出問題導向,著力補齊短板,提高城市發展水平。一是強化規劃。圍繞“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注重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推廣“多規合一”,優化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規,加強城市設計。依法管理、依法規劃,加強規劃實施監督,嚴格責任追究制度,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二是規范建設。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優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彰顯文化和生態特色,增強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實施宜居環境建設項目5000個,完成投資1500億元以上。實施新一批市政提升“五千”工程,新建改造城區雨水管網、污水管網、燃氣管網、城市道路、供水管網各1000公里以上。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全省在建地下綜合管廊超過50公里,加快解決城市內澇和“馬路拉鏈”問題。大力發展綜合交通,優化街區路網結構,抓好地鐵、城市道路、公交場站、公共停車泊位、休閑慢道等建設,新建公共停車泊位2萬個以上,實施精細化交通管理,有效緩解交通擁堵。落實工程建設質量終身責任,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和綠色建筑發展。三是完善服務。堅持“為了人而管好城市”,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服務的人性化、精細化、規范化水平。抓好城市管理領域大部門制改革,推進綜合執法,構建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加強城市數字化平臺建設,推動城市管理手段向“科學精細”轉變,推動管理方式向社會公眾參與的“多元治理”轉變,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優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布局。推進福州、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加強區內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協調銜接,促進城市功能配套和資源共享。做大做強福州、廈門、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推進漳州、三明、莆田、南平、龍巖和寧德等區域中心城市發展,優化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品位,強化綜合承載能力。有序推進縣城擴容提升,抓好不同類型的新型城鎮化試點,深化小城鎮改革發展。
持續抓好美麗鄉村建設。堅持尊重農民意愿、方便生產生活,保護好鄉村的自然生態、田園風光,守住歷史風貌、鄉土氣息,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防止把農村建成城市。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傳統村落保護,留住民俗風情,守住美麗鄉村的精神文化地標。實施新一輪“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行動,創新村莊建設與治理模式,建設具有優美田園風光的新農村。
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引導人口優先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轉移,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拓寬住房保障渠道,把符合條件的轉移人口納入住房保障范圍,鼓勵開發區、產業園區統籌規劃建設公共租賃住房,支持轉移人口購房租房。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