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象的背后是社會病
■ 半月談記者
當今社會正處于養生需求釋放、供給規范滯后的錯位期。因此,由利益驅動催生出的各種養生亂象,折射出了轉型期的社會病。其中,利益驅動背后有道德問題、監管漏洞背后有體制問題、查處乏力背后有機制問題。
利益驅動
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0年我國保健品行業規模將突破4500億元。巨大的市場潛力表明保健品的社會需求非常之大。但是,由于我國保健品行業歷史短,目前還有許多不規范之處,亂象頻出。
記者采訪的幾名銷售保健品的“資深人士”介紹,經銷老年保健品特別是假冒偽劣產品利潤十分驚人。在他們這行,流傳著太多“一夜暴富”的故事。有人以一款“仿冒”的維生素保健品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種維生素的原料價格約為 23元/千克,按照每瓶100片、每片含70毫克這種維生素計算,1千克原料即可以制作約140瓶。即便加上包裝、營銷等各種費用,以100元左右的市場價出售也可獲得暴利。
有知情人士透露,保健品市場的價格體系是完全市場化的,自由定價使得保健品價格缺乏理性標準。“高達100%至200%的毛利率并不鮮見。”推銷保健品近兩年的王梅說。
而朋友圈里一篇篇點擊量100000+的養生謠言背后,則是部分自媒體在編造驚悚虛假消息騙取點擊率。
“正是因為聳人聽聞,所以這些荒謬可笑的健康謠言才會引發公眾高度關注甚至恐慌。”安徽省食藥監局政務微信發布人孫斌園介紹,2015年,微信朋友圈里代表性的健康謠言有:牛奶中的肉毒桿菌可致兒童白血病、小龍蝦是處理尸體的蟲子、植物油做飯可致癌、wifi輻射損害健康、吃豬血鴨血可以清肺防霾、喝青麥苗汁可防癌等。這些謠言都是抓住了公眾的恐慌心理,利用敏感的話題如霧霾、癌癥、輻射等進行編造,內容均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表述簡單明了,結論斬釘截鐵,讓不少受眾深信不疑、紛紛轉發。
一家論壇網站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日常托管著多個商業公眾號,其中不少都按照用戶的點擊率和轉發次數來收取傭金,而要想把點擊率做上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復制、粘貼這些聳人聽聞的健康問題。
為了推銷產品編造相關養生知識也是商家的慣用伎倆。
“養生其實就是養生意。”一名曾經從事電視購物行業的人士告訴記者,為了使得推銷的產品具有誘惑力,許多廠家都大打健康牌,宣稱自己的產品具有立竿見影的養生保健功能,從而價格倍增。如一款研磨功能的食物料理機被吹噓成“破壁養生料理機”,售價動輒上千元。其宣稱能夠將水果等打成極細的果汁果泥混合物,充分釋放食物營養,而事實上專家稱這種破壁料理除了讓食物的口感更好外,并不具備所謂養生功能,相反還破壞了食物纖維。
記者采訪了解到還有的廠家已經把這種保健推銷術從電視購物延伸到自媒體、電視專題節目、微信朋友圈等等,全方位立體化對消費者展開“洗腦”。如一個名為涵曦lajato的品牌,旗下有瘦身、美容針等產品,不僅通過朋友圈微商進行刷屏,而且曾經在一檔知名美容欄目上進行推薦,線下還給消費者開設講座。記者調查了解到,在國家食藥監總局根本查不到相關產品的衛妝準字,該公司的注冊地竟然是北京的一家賓館客房。
監管漏洞
半月談記者調研了解到,當前養生行業普遍存在標準缺失的情況。
以中藥為例,深圳市食藥監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執法人員介紹,中藥材由于缺乏統一的炮制工藝規范和定量標準,使不少中藥飲片的質量監管處于空白狀態。以中藥飲片農藥殘留為例,目前中藥材生產的國家標準是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制定實施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也就是說,這個標準沿用了14年。而我國藥品管理法規定:“中藥飲片必須按照國家藥品標準炮制;國家藥品標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的炮制規范炮制。”而各省市的標準又不統一,這成為令執法部門頭痛的問題。
業內人士指出,養生領域“李鬼協會”很多,且混淆視聽,癥結在于監管錯位。衛計委只能管住醫院,對相關山寨協會卻沒有執法與處罰權;協會屬于社會組織,管理權歸屬于民政部,保健品藥品的監管權又在食藥監部門。在發現問題后,衛計委只能聯合工商、食藥監等部門一起行動,查處效率大打折扣,真正找上門時,山寨協會和個人早就“金蟬脫殼”了。管理權與執法權的錯位還導致監管力度不足。以教人喝尿養生的“中國尿療協會”為例,該組織在被曝光后依舊活躍,多個尿療QQ群的群友就將近4000人,不時有人分享“我喝我尿養我生”心得、探討尿療效果。
同時,我國食品藥品行業協會自律程度還比較低。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介紹,在食品藥品領域,我國的行業協會雖官方色彩濃厚,卻不能很好地代表本行業所有企業的共同利益,起不到協調本行業之間的經營行為、維護行業聲譽的作用,導致大量本該由社會中介組織完成的工作仍然壓在政府身上。
專家建議,正本清源不是僅靠曝光名單這么簡單,既要通過深化改革厘清部門職能,又要完善分工合作的辦法及問責程序,統籌各方力量對養生市場進行有效監管。
查處乏力
我國正在推進市場監管體制改革,不少市、縣、區已經完成了工商、質檢、食藥監部門“三合一”改革,有的地方實現了食品藥品監管所、工商行政管理所“二合一”的改革。但記者調研了解到,基層稽查工作還面臨著執法人員、檢測經費、執法車輛、檢查裝備不足的困境;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后,還存在著基層機構上下不對應、歸屬不明確等問題,原來的隊伍體系、工作機制和工作部署已重組,稽查執法的機構建設、考核評價、內外協調等制度機制還有待完善。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違法廣告多次被地方監管部門“點名”查處,卻仍在繼續發布,性質極其惡劣。面對曝光和處罰,一些企業的違法廣告竟然換個名稱繼續發,成了違法廣告的“釘子戶”。
藥品、醫療器械以及保健食品違法廣告一直禁而不止的背后,既是一些企業屢教不改,也是違法成本過低所致。專家呼吁,應加強部門和地區之間的執法聯動,完善黑名單和行業退出制度。
常識欠缺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博士、公眾號“食品那些事兒”作者鐘凱說,他在不久前就“街頭便宜烤鴨是速成鴨”“超聲波洗菜器可以祛除農殘”等謠言進行了科學解讀。鐘凱認為,大部分養生保健謠言在科學面前“不堪一擊”,公眾之所以會盲從,還是因為沒有鑒別能力。正本清源,國家有關部門和媒體必須聯手發力,打造權威平臺,發布科學聲音。
業內專家認為,當前的微信公眾號良莠不齊、媒體從業者缺乏專業背景知識也是謠言呈現“病毒式”擴散的原因。“專業傳播必須有一定的門檻。”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厲曙光說,國家目前對健康網站有相關規定,如必須取得互聯網醫療信息服務許可證,但是對于健康公眾號等自媒體卻缺乏監管,今后應該對自媒體“把關人”進行資質認定。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