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群,已成為推動泉州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也成為地方科技創新工作的精準發力點。”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裝備制造+互聯網”創新型產業集群工作現場會上,市科技局圍繞“探索集群創新模式,助推區域產業升級”這一主題,作匯報發言。
一份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泉州答卷”引人注目:
——微波通信(數字對講機)產業集群近三年年均增長15%,年產值接近900億元。
——通過實施“數控一代”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裝備制造業迅速突破千億產值規模,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這兩大產業集群為重點,在科技部門牽頭組織下,泉州全力推動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按照“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的發展理念和要求謀劃實施,并創造性提出了“全產業動員、全資源集聚、全領域調動、全鏈條布局、全體系服務”的創新思路和工作體系,推動產業集群從單純的“扎堆”走向更高層次的競合。如今,創新型產業集群已成為泉州加快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抓手,進一步釋放“雪球效應”,加快制造大市向制造強市的轉變提升。
此次會議泉州在跨區域合作上又有了新突破,一舉簽下9個合作項目,標志著泉州“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和創新型產業集群面向全國開展跨區域跨行業創新協同及產能協作進入實質推進階段。9個項目分別為:數字微波通信產業(全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與寧德亞南電機有限公司,福建泰克通信有限公司與電信科學技術第四研究所,泉州攜創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與中關村智能硬件產業聯盟分別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福建嘉泰數控機械有限公司與浙江柏同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晉江海納機械有限公司與杭州和華電氣工程有限公司分別簽訂項目合作協議;泉州市鐵通電子設備有限公司與大唐移動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簽訂“鐵路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LTE-R)設備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泉州市裝備制造業協會與洛軸LYC有限公司簽訂“泉州裝備智造產業聯盟與洛陽高新區高性能軸承產業集群合作協議”;泉州中聯博創機器人有限公司與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簽訂“泉州建材企業全自動化生產與包裝系統”項目合作協議。
這樣的成績,得到了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的高度肯定:泉州市委、市政府充分發揮“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優勢、深入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緊密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實踐和寶貴經驗。 □本版文字:鄭意凡 許雅玲
制度創新 呼應集群發展生態
在科技管理服務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泉州在全省率先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燎原計劃”,向全國公開征集產業轉型升級技術解決方案,建立科技計劃項目競爭性立項機制,破解集群建設中的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建設全省首個以信息化技術和大數據處理為支撐的“泉州科技云”創新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海峽(泉州)技術轉移中心平臺,實施“科技創新產品技術應用推廣計劃”,形成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的有效推進機制。
同時,市領導、相關部門定期到縣(市、區)舉行企業座談會,掛鉤服務產業龍頭企業。市、縣兩級科技部門領導和專家團隊主動上門服務企業,進一步提升精準施策水平。
要素匯聚
流向集群關鍵節點
省市先后出臺《關于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若干意見》等20多份相關政策,組織實施“泉州制造2025產業創新科技引領行動”、微波通信產業集群和數字對講機先導產品突破性計劃等重大科技創新工程。設立政府引導的產業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總規模100億元,重點為集群產業創新創業提供金融服務;著力打造泉州高新區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引導融資租賃、創投、天使投資、中關村“天使匯”等一批創投機構入駐,推動科技金融緊密結合。
科技引領
及時把握發展契機
要適時推動集群創新發展,就要著眼地方科技創新整體布局,把握好產業創新轉型的歷史性契機。泉州成為“中國制造2025”首個地方樣板,在全省率先實施國家“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制定關系行業創新發展方向的重大專項科技規劃并全力推進。
科技引領還體現在行業發展的關鍵節點。如2011年,國家部委提出“對講機2016年全面實行模轉數”。泉州先人一步,引導支持先創、聯拓等產業龍頭企業開發了中國第一枚數字對講機芯片,主導制定國家行業標準,實現了從源頭創新到產業高端化發展的新布局。
同時,泉州引進設立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哈工大泉州工研院等全國近百個高端院所和科研單位參與集群建設。
市縣合力
打造縣域特色集群
泉州獲得全國基層科技進步先進市“九連冠”,榮獲“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稱號。全市所有縣(市、區)均列入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區),實現“滿堂紅”。
各地還積極對接國家、省、市政策資源,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和產業集群,如鯉城、豐澤著力集中打造微波通信和數字對講機產業集群;晉江、石獅和南安重點實施“數控一代”和智能制造創新工程,推動紡織鞋服和水暖衛浴裝備產業集群走向高端化。此外,還建設了豐澤智能制造研發與創業孵化基地、洛江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產業園、晉江智能裝備產業園、南安濱江機械裝備產業園等一批產業創新園區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多方聯動
產業創新聯盟發力
全市相繼成立“數字微波通信產業”“數控一代和裝備制造”等35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一些代表性的產業領域紛紛建設新型民辦科研機構,開發了我國首枚數字對講機芯片、航空級超級電容器、海上船舶北斗導航定位、國產高端數控機床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關鍵技術和核心產品。市縣兩級還共同推動聯盟開展產業化運作和市場化運營。比如數字微波通信聯盟成立“聯合微波”實體公司,聯盟成員加強上下游協作配套,進一步提高了科技成果科技產品的轉化及應用推廣效率和效益。
成效速覽
數字微波產業集群 獲得各種專利近千項
該集群已成為我國一張重要的產業“名片”,集群骨干企業以泉州為核心向福建省及全國重點區域拓展。至去年年底,集群總產值已經近千億元,移動通信中繼設備主要功能模塊、整機及系統工程分別占國內約25%、15%及20%的市場份額,對講機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的60%、占全國出口份額的80%,衛星電視接收機和高頻部件的產量居全國領先。在數字對講機芯片、數字射頻技術和北斗應用方面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形成了近百項科技創新成果,獲得各種專利近千項。
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1300多家企業納入“數控一代”
實施“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目前,全市已經組織300多家裝備制造集群企業和1000多家應用企業進行數控和智能制造技術的創新應用試點示范,相關應用企業能夠減少勞動力用工20%—30%,國產替代進口的裝備可降低成本30%-50%,縮短了產品的開發周期,建設了30多個數字車間、智能工廠和自動化生產線,裝備制造業迅速突破千億產值規模,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集群創新效應外溢
成為地方經濟升級引擎
通過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群,泉州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產業和企業不斷擴面提質。目前已經形成了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材家居等九大產業集群,其中4個年產值超千億元,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209億元。
特別是“數控一代”示范工程的實施,帶動全市相關研發費用以30%左右的全省最高增幅增長,初步形成了紡織機械、制鞋機械、建材機械、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8個特色子集群。
同時,通過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泉州產業綜合競爭力迅速提升,有效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今年前10月,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比增19.26%,工業景氣度和工業經濟效益都有明顯好轉,初步實現各行業全產業鏈升級,實現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精英訪談
搶抓創新機遇 推動企業“聚集、聚焦、聚變”
——專訪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
“互聯網為創新創業提供了新工具,制造業轉型升級為創新創業搭建了新舞臺,要搶抓“裝備制造+互聯網”新機遇,加快建設創新產業集群。”張志宏說。
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強調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從世界歷史進程看,英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都是通過重大的制造業變革一躍而成經濟大國、強國。此后,發達國家又是通過制定“再工業化”戰略,力圖保持全球制造業領先地位。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相繼推出“再工業化戰略”、“重振制造業戰略”、“高價值制造業戰略”、“工業4.0”等國家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優勢。在這些行動背后,是美、德等國政府看到了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心仍然在制造業。作為制造業增加值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發達國家與中低收入國家“雙向擠壓”的考驗,制造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當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孕育、融合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產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不斷發展變化。信息、互聯網技術成為各領域創新的核心引領和共性平臺,信息化與先進制造、城鎮化、現代農業的融合蘊藏著巨大潛能,信息技術的變革和應用層出不窮,極大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消費方式。因此,推動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智能制造,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將為制造業與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廣闊機遇。
加快推動裝備制造與互聯網的協同創新、融合發展,關鍵是要培育和建設核心載體。通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創新型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促進企業“聚集、聚焦、聚變”的最佳路徑,成為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平臺,成為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無縫對接的有效方式,為加快推進“裝備制造+互聯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型產業集群擁有規模經濟效應突出、多元創新要素匯集、創新創業生態完善等優勢。未來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要以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強化聯盟作用、完善協同機制、激發創業活力、加強國際合作為重點,通過完善協同創新機制,著力提升自身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買來的高端制造是不可持續的
——專訪浙江大學創新管理與持續競爭力研究中心教授顧新建
會上,顧新建談及的一個案例,引發與會代表的探討。
“聯建科技在給蘋果做產品代加工的時候,根據蘋果銷量增長前景購買了生產設備,但這些設備主要用于iPhone4s以前的款式。自2014年蘋果公司推出了屏幕要求更薄的iPhone5和iPhone6,聯建科技的產品便無法適應,最終因其設備和技術落后、良品率太低、成本太高被蘋果剔除了供應商之列,現在已經破產。”
顧新建以此來強調,“買來的高端制造是不可持續的。”
他提出,“裝備制造+互聯網”是裝備制造業2.0、3.0和4.0同步發展,不是一個純科技發展問題,需要解決知識產權、誠信度、員工評價、質量管控等一系列問題,新一代信息技術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裝備制造業需要利用互聯網進行產品模塊化等基礎性的工作,需要建立網絡零件庫,開展基于網絡零件庫的產品協同設計和制造,需要建立企業的知識庫和知識共享制度及文化。
他認為,新一輪工業革命對中國而言,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企業轉型升級的交匯點,利用好這一機遇,就有可能使我們的制造業突圍,使我們的經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具體來說,通過知識管理大數據,可以建立透明公平的企業,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通過誠信、質量大數據,可以建立透明公開的企業生態系統,提高企業的協同創新能力、分工專業化水平;通過零部件大數據,可以支持企業協同設計和制造,提高效率和質量;通過知識產權大數據和企業誠信大數據,可以建立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系統,提高大家的創新積極性。
全球視野下的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
——專訪華制智能制造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妍娜
“‘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概念,它代表著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夏妍娜在主題報告的開篇,闡述了“互聯網+”的重點:融合創新、變革轉型。
夏妍娜認為,工業4.0是包含在“互聯網+”里面的一個模塊。“工業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精髓是智能工廠,精益生產是智能制造的基石,工業機器人是時代所趨,工業標準化是必要條件,工業大數據是未來黃金。”在她看來,工業4.0的九大技術支柱中,工業物聯網、云計算、工業大數據是基于分布式和連接的三大基礎,3D打印、工業機器人是兩大硬件工具,工業網絡安全、知識工作自動化是兩大軟件支持,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是面向未來的兩大牽引技術。
夏妍娜說,美國關注設備的互聯、數據的分析以及在數據基礎上對業務的洞察和模式的創新;德國擁有強大的機械工業制造基礎、嵌入式以及控制設備的先進技術和能力;中國制造2025是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的頂層設計和路徑選擇,總體目標是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到制造強國,實現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無論是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德國的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指向其實是一致的——智能制造。
制造業: 互聯網改變的下一個產業
——專訪北京神舟航天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敬石開
“未來,也許汽車也能像手機一樣‘刷軟件’,通過下載各種軟件,得到更加豐富的功能。”用一則蘋果與特斯拉合作的傳聞為例,敬石開闡釋了信息技術發展的新趨勢之一——“軟件定義一切!”
他還概括了此外的六大趨勢:微處理技術進入“后摩爾時代”,微型器件、移動終端、嵌入式產品等智能終端將成為發展主流;云技術重新定義計算資源;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萬物互聯”初現崢嶸;人機交互技術不斷升級;以及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海量信息增長。
“全球正處于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已經和正在改變的產業包括了媒體、商貿、金融、旅游、教育、醫療…那么,誰是互聯網要改變的下一個產業?”通過介紹全球制造業在制造技術體系、制造模式、產業形態和價值鏈等方面的巨大變革,敬石開提出,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融合變革已經開始。其創新路徑主要包括:制造服務化,企業從產品生產銷售到提供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務;制造個性化,由規模化生產走向個性化定制;制造分散化,由集中組織生產向分散組織生產轉變;此外還有制造資源云化和制造過程智能化。
接下來,他剖析了中國制造業面對的主要問題和“雙重擠壓”挑戰,解讀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并認為,實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要抓住以下關鍵:
——網絡協同制造:研究個性化定制、創客與眾包設計、敏捷生產、制造服務等先進的互聯網制造模式;開發產品創意創新設計、云服務、工業大數據決策支持平臺。
——智能工廠:應用于鋼鐵、石化、冶金等行業,降低能耗、排放;應用于航空航天、工程機械等行業,提高產品個性化響應能力和質量。
——高端成套設備:包括智能機床、新一代柔性電子制造裝備,以及從“數控一代”邁向“智能一代”。
——3D打印制造:重點開展航空航天關鍵結構件直接制造、醫療個性化定制、創客眾包等創意設計的示范應用。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