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代購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海外消費品走進尋常百姓家,市民足不出戶即可買到海外消費品。然而,因缺乏監管,代購引發的問題不斷:出現質量問題維權難,鉆法律空子涉嫌逃稅……今年1月1日《電子商務法》實施后,對于海外電商代購有什么影響?代購行業將何去何從?《電子商務法》實施后,泉州的情況又如何?記者進行調查。
高峰期一個月賺萬元 現在已放棄做代購
今年28歲的李鴻(化名)是一名留學生,她2013年大學畢業后到澳大利亞留學,開始從事個人代購。“一開始,我也只是幫國內的親戚朋友順手買一些東西,后來朋友介紹朋友,發現代購的需求越來越大。考慮到留學開銷大,就尋思著通過代購掙些零花錢。”李鴻說,國外的一些化妝品和奢侈品等,如果不加上關稅的話,確實比國內便宜很多。
由于代購的需求量大,李鴻便利用課余時間做起了兼職代購。最初,她每周花在聯系客戶、購物、郵寄物品上的時間大概有20多個小時,每月能有1000多元人民幣的收入。一年以后,李鴻的“代購圈”越來越大,客人數量達到七八百人,代購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除了保健品、化妝品,還有手表、包包等奢侈品。“生意”越做越大,收入也直線上升,有時候一個月能賺上萬元。
后來李鴻回國了,但她加了不少留學生的聯系方式,通過給留學生一些費用,幫忙捎貨回國,到國內再發快遞。“現在不好做了,海關查得嚴,上次讓捎帶的貨就被查扣了,損失不小。”李鴻說,《電子商務法》的出臺,打擊了他們這種低成本和靈活性高的“散戶”代購。因為運費高,風險也高,她決定放棄代購。李鴻說,個人代購進貨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人肉帶貨”,代購者親自出去購買貨物帶回國銷售;還有一種則是通過郵寄方式,經由報關公司繳完稅后進入國內。而隨著海關對代購的嚴格查處,“人肉帶貨”基本都會被查,一繳稅這一趟基本就白干了。
繳稅后無利潤 代購生意不好做
與李鴻有同樣感觸的還有吳敏(化名),她從事海外代購已有近10年時間,《電子商務法》的實施,對代購行業沖擊較大,她仍處在觀望狀態。
從事代購行業時間久,吳敏通常有備貨,一般都把比較熱門的商品買來備著。今年以來,她已經不備貨了,只有客戶需要才會幫忙購買。“以前手機一有消息,馬上回復,生怕耽誤生意,現在很久才看手機一次,因為看了也沒用。”吳敏說,要成為一名合法代購,不僅意味著要統一登記管理并繳納營業稅額,更意味著他們的利潤主要來源——國內外同樣商品因進口稅率不同造成的價差,從此消失殆盡。這種沒利潤的事情,基本沒人愿意做。
吳敏說,以代購中常見的某品牌精華液為例,國內專柜售價為760元/50ml,國外銷售價格價格是610元/50ml。如果走正常清關模式,完稅后的價格是804元(包括5%的進口關稅、15%的消費稅和17%的增值稅,假設在每年2.6萬元限額內按70%繳納消費稅與增值稅)。如果采取人肉代購和郵寄的方式,一旦被海關抽查到,需要繳納50%的行郵稅,代購成本為918元,遠遠超過了國內售價。也就是說,如果正常繳納稅率,那么代購幾乎沒有利潤可言。如果是碰到攜帶奢侈品被查的話,大半年的代購都白做了。“我一個同學,為家里親戚朋友帶了幾件奢侈品,結果在過海關時,被查扣下來,交了1萬多元的稅收,才能過關。”吳敏說,這樣的稅收加下去,跟在國內購買沒什么差了。
吳敏說,她目前已經暫停接單,是否轉為合法代購,還需再觀望一下。
化身“靈魂畫手” 多手段逃避監管
記者了解到,代購“產業”的起步階段在2005年。最開始主要是留學生,之后境外導游和空姐加入進來,不過他們均是兼職,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后推動奶粉代購業的井噴式爆發,讓一些商人看到商機,由此開始了職業代購時代。據統計,2016年中國人買走了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達到1204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消費者境外奢侈品消費將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與之劇增的是更多人對于購買海外高質量、便宜好用產品的需求。奢侈品、嬰兒床、化妝品、奶粉、魚肝油、藍莓干……源源不斷的訂單從國內傳遞到大洋彼岸代購人忙碌跳動的微信上,一時間,代購生意風生水起。
2019年,《電子商務法》正式實施,對于很多代購者來說,無異于是重磅炸彈。吳敏說,不僅要補關稅,新政落地后,是否要承擔更多法律后果,很多人心里都沒底。然而,記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面對實施的《電子商務法》,不少微商和代購仍不以為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并不少。有的朋友圈里的代購突然都變成了“靈魂畫手”,用手繪圖替代了產品圖;一系列的分享更是讓人哭笑不得,采用漫畫加暗語,比如:現貨、jia格、支持zfb(支付寶)或wxzf(微信支付);交易相關的詞匯都成了“敏感詞”,客服都得全程英文溝通或者拼音,就會出現諸如:very好、this好等描述。
得益于新政實行 消費者權益有保障
連日來的走訪,記者發現,不少消費者或多或少在購買代購商品時遇到過被坑的經歷,如消費者被高仿假貨蒙騙、商家遲遲不按約定時間發貨、買方買到問題產品卻投訴無門……不少熱點投訴問題集中在退款、商品質量、發貨、網絡欺詐、網絡售假等領域。
市民小陳和小何是朋友,小何平常有做代購兼職。小何告訴小陳,他可以在國外購買到“耐克”牌的限量版鞋,每雙單價4800元。隨后,小陳與小何達成購買意向,買了四雙這款限量版鞋,總價1.9萬元。2018年7月20日,小陳在收到小何代購的四雙鞋后,發現鞋子質量粗糙,包裹內沒有任何票據、憑證、合格證。經上網查詢,小陳認為小何賣給她的鞋子不是“耐克”正品。為此,小陳將小何告上法庭,昔日的朋友也成了法庭上的原被告。
記者從泉州市市場監管局了解到,在新政未實施之前,從事代購的主體未登記成個體戶,消費者碰到商品以及服務問題,不屬于市場行為,無法進行調整。而新政實施后,消費者的權益就有很大保障。
“以前解決電商糾紛,主要根據《民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在上述法律的基礎上,結合電子商務的特點,做出了一些新的規定。由于特別法優先于一般法適用,因此,《電子商務法》可以作為專門依據來解決上述問題。”福建志立律師事務所陳一鳴律師說,新頒布的《電子商務法》釋放了一個明確的信號,提高準入門檻,代購需要合法化。
記者查閱《電子商務法》相關條款發現,按照新《電子商務法》規定,代購需要營業執照,而且是采購國和中國雙方的營業執照;需要繳納稅務,偷稅漏稅需承擔刑事責任;沒有中文標簽,不是國家認監委認證工廠生產等奶粉保健品之類不得銷售。陳一鳴認為,對于整個代購行業而言,新政施行至少有三方面好處,第一,代購市場規范化有利于保障消費者切身利益。代購登記通過將從業主體納入監管范圍,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了依據,銷售假貨等侵權行為成本更高;第二,對代購從業者本身而言,合法納稅的從業者將受到法律保護;第三,隨著行業洗牌,新的行業增長點將被孕育。整體供應鏈成本和物流效率將成為市場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源廠直供、規模采購、大宗物流和保稅備貨帶來的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優勢將被充分體現出來。可以預見,整合代購、為代購提供一站式供應鏈服務的新型平臺或供應鏈公司前途無限。《電子商務法》促進代購行業從“野蠻”生長期進入洗牌期,為行業規范化與健康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淘汰不合格代購 提高了準入門檻
“以前做代購,隨便在朋友圈上打個廣告,并不需要登記主體。《電子商務法》正式實施后,多數代購都需要依法登記,以法人、商家的身份開展代購服務,而其經營范圍、經營資質、代購行為等都將受到相關法律約束,經營成本不斷增加,利潤空間被擠壓,很大一部分代購者會因此難以為繼甚至部分不合規代購也會相繼倒下。”業內人士陳先生坦言,《電子商務法》的出臺,對代購最大的影響體現在身份的轉變上。海外代購者將擁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維持原來的業務不變,依法登記納稅;二是放棄供應鏈環節,轉型跨境電商。
《電子商務法》的實施,對于電商平臺的經營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對于普通的淘寶、京東賣家來說,只牽涉到注冊登記,而那些僵尸網店可能就會退出市場。長遠來看,《電子商務法》的實施,無疑是提高了電商行業的門檻,也促使行業內的企業或經營者更加規范。
“其實微商、代購并不是被消滅,只是換了一種活法而已。”陳先生坦言,在嚴格監管的同時,《電子商務法》中也明確,“國家鼓勵發展電子商務新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同時第四條中指出,“國家平等對待線上線下商務活動,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不得采取歧視性的政策措施,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市場競爭。”《電子商務法》的實施并不意味著代購、微商的沒落,而是會推動市場良性發展,它要求從業者首先要明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對于從業者而言,避免踩紅線受重罰;對于消費者來說,網購更放心,這也是件兩全其美的好事。
若登記為網絡經營 不得從事線下活動
那么,《電子商務法》實行后,泉州的情況如何?據泉州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法從2019年1月1日開始實施,作為電商領域的首部電商法,它的實施對于規范電商運營秩序、保護消費者的權益都有重要的作用。電商法實施以后,泉州市市場監管局積極開展宣傳引導,得到了廣大中小電商的歡迎,截至6月10日,泉州已經設立登記了1289家以網絡經營地址作為經營場所的電商個體工商戶。
按照《電子商務法》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但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產品,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不需要進行登記的除外。電子商務經營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申請登記為企業、個體工商戶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類型的市場主體。
為規范電子商務市場主體登記,市場監管總局也下發了《關于做好電子商務經營者登記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電子商務經營者申請登記為個體工商戶的,允許其將網絡經營場所作為經營場所進行登記。這一規定解決了部分電子商務經營者沒有線下經營場所的問題。對于在一個以上電子商務平臺從事經營活動的,需要將其從事經營活動的多個網絡經營場所向登記機關進行登記。登記機關將在執照“經營場所”欄目中加載個體工商戶申報的所有網絡經營場所網址(格式統一為“××平臺:店鋪網址”)。以網絡經營場所作為經營場所登記的個體工商戶,僅可通過互聯網開展經營活動,不得擅自改變其住宅房屋用途用于從事線下生產經營活動并應作出相關承諾。登記機關要在其營業執照“經營范圍”后標注“(僅限于通過互聯網從事經營活動)”。對于既從事線上經營活動,又從事線下經營活動的,以其實體經營場所作為其登記的“經營場所”。
轄區市場監管所 可辦理電商經營登記
電商經營要進行登記時,又要通過哪些程序呢?泉州市市場監管局的有關工作人員介紹,以網絡經營地址作為經營場所的,經營者到其住所所在地的轄區市場監管(工商)所辦理設立登記。經營者經常居住地與其居民身份證載明的“住址”不一致的,向其經常居住地(居住證所在地)的轄區市場監管(工商)所申請辦理個體工商戶登記。經營者為港澳臺居民的,應向《港澳居民居住證》、《臺灣居民居住證》上記載的“住址”所在的縣(市、區)市場監管(工商)部門進駐中心窗口申請辦理個體工商戶。上述以網絡經營地址辦理登記,申請人除按照現行個體工商戶登記管理相關規定提交材料外,還應提交電子商務平臺出具的網絡經營場所使用證明;經營者經常居住地與其居民身份證載明的“住址”不一致的,還應提交其居住證等證明文件。
對于個體工商戶申請將已登記的實體經營場所變更為網絡經營場所,或將已登記的網絡經營場所變更為實體經營場所的,如其現有登記機關和按照變更后經營場所依據的登記管轄原則確定的登記機關為同一登記機關的,可以辦理相關變更登記;若不同的,則應按照變更后經營場所依據的登記管轄規定,申請個體工商戶登記。
需要注意的是,已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從事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許可的經營活動的,應當依法取得行政許可后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另外,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在其首頁顯著位置,持續公示營業執照信息、屬于依照《電子商務法》第十條規定的不需要辦理市場主體登記情形等信息,或者上述信息的鏈接標識。作為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其應當按照規定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報送平臺內經營者的身份信息,提示未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的經營者依法辦理登記,并配合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為應當辦理登記的市場主體提供便利。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